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  相似文献   

2.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不仅应该因“文”制宜,因“生”制宜,更应该因“师”制宜,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甚至打碎权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不仅应该因“文”制宜,因“生”制宜,更应该因“师”制宜,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甚至打碎权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共同诉说着的一个真理。改变自己,正是“超越“的生命逻辑。审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谱系,“超越”成为他语文教学生涯的本质属性,改变自己,就是改变经由他创造的课堂教学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老师的职业生命,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充满着超越意识的课例层叠而成的,他们不但成就了王老师的语文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绿色语文”批判传统封闭性语文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传统做出超越,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并在教学实际中践行,把语文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语文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甚至有人还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说: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哦们从他的评价中得到启发:魏书生的教书育人之道不再是简单的语文教学问题,而是超越了语文教学的。确实,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魏书生,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乃至人格体系都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超越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巨大的惯性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伪科学的泥淖 ,教师和学生束缚在一个虚拟的学语文的环境中 ,本末倒置地去“研究”语文 (为了应付考试 ) ,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去“学习”语文。文章针对这一现状 ,从课程与教学的结合上提出了科学地界定“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看法 ,即处理好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谦翔先生给“语文”看上了绿色,称之为“绿色语文”;王君女士给语文着上“青春”色,称之为“青春语文”;因为中、高考“语文”的急功近利、惟考是图,于是有人又给语文着上了“灰”色.称之为“灰色语文”……而我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无需着色!  相似文献   

10.
“生命语文”是熊芳芳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生命语文”是为生命的和用生命而为的语文。其基本特性是学生、教师、课堂生命三位一体和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实施策略是: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生命和用语文开启教学的生命。“生命语文”对于学生生命的完形和生命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中,很多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实践者、执行者的角色上,即按照课程(教材)的设计与教参的谋划,按部就班地去进行操作,把别人的设想外化为现实,让自己的操作达到自动化、熟练化的程度。这很有“工匠”的典型特征。这类“匠”才,并不需要动用自己多少智慧,也不需要亲身去做深入探究,他要做的是操作,是实施,是具体化。但这种“别具匠心”的操作模式,在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今天,使广大语文教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新课程给语文教师存留的巨大空间,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语文教师不能再固守着原有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觉得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在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加强语文修养中,尽量使自己“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创造,需要长期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周恩来同志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这就是说模仿只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目标的确立,赋予徘徊在语文教育边缘的内容以合法的地位,更符合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素养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比语文能力更广泛,也超越了人们对“语文素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有:改进语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朗读背诵,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勤写多练,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充满诗意的、是充满绿色的、是充满睿智的。教学者们为了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千方百计,在教海中各显神通.一展风采。可我们教学的基础是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必须深入文本,钻研文本,跳出文本,用大语文观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的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得到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对“训练”做过精辟的阐释。他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把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语文训练即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8.
朱紫彪 《教师》2008,(4):74-76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人的变革。”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教师的行为。此时,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源泉”,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是教学者、实践者、学习者、研究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自身人生和职业目标的规划者和实现者。由此,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摆上了一份值得深思的问卷: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究竟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语文     
语文,该关注什么? 从事语文教育多年,我一直认为在思考语文该关注什么之前,应该弄懂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素养到底从哪里来?是从听老师讲课中来,还是更多地靠自己阅读感悟得来?第二个问题:学生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不上语文课,他的语文成绩会差吗?如果一个学期、一年不上语文课,他可能会差在哪里?损失在哪里?第三个问题:真的有必要篇篇课文都那么细讲、那么分析吗?该在什么地方讲、怎么讲呢?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他致力于课程理念、选修教学、作文教学智慧、语文实践性知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课题研究。他致力于经典阅读,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7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鲜明地体现出“教美丽的真语文”教育追求。他赞赏杜甫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是“绿色阅读”和“绿色作文”的探索者。他,就是曹勇军。其实,学习是需要积累与重复,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与磨砺中,才能找到其中的关卡与技巧,然后真正的“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