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佳君 《小读者》2013,(1):41-41
窗外,鞭炮声噼里时白啦地响起,年来了。我关于年的记忆也随之苏醒,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4岁,过年是个麻烦事 4岁时,过年很“可怕”。妈妈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年根底下,我必须去剃头。理发师给我围上一块大布,拿一把小刀在我脖子后刮来刮去,很吓人,我就哭。妈妈则使劲地用手按着我,我更怕,更使劲地哭。等到剃完头,围在我前面的布都被眼泪湿透了。  相似文献   

2.
剃头     
我的头发又长长了,剃头的日子又来到了,我心惊胆战,因为我最怕在学校剃头。上一次,我尝到了在学校剃头的滋味。剃过头,我往镜子里一看,没想到自己变成了一个“二傻”。顿时,我像打了败仗的小兵狼狈地回到教室,同学们都叫我“大傻”,我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到了耳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相似文献   

3.
剃头师傅     
那日,读到林语堂编著的《人世间·风物卷>中的极有意思的一文《剃头司务》,不禁想起了童年的那个剃头师傅。小时候,我常住外婆家。那时剃头还不用去理发店,专门有人挑着剃头担子上门服务。我们的头都给常来这里的张师傅“承包”了。张师傅五六十岁  相似文献   

4.
理光头的缘起那天去剃头,理发店里挤满了人。老板大声说:“理光头的优先!”我琢磨着,反正天气也热起来了,得,理回光头吧! 十分钟后我出了理发店,头顶上凉嗖嗖的,摸摸,有点扎手。回到宿舍,舍友们都惊讶不已。狂笑过后,每个人都忍不住上来摸一把,说:“嗯,手感蛮好!”去去去!把我的头当抹布了?谁再摸我脑袋我跟谁急!  相似文献   

5.
顾农 《学习之友》2006,(1):46-47
读杨绛先生的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其中讲到她本人“文革”中被“揪出来”以后不久的遭遇: ……我们都是陪斗,那个用杨柳枝鞭打我的姑娘拿着一把锋利的剃头推子,把两名陪斗的老太太和我都剃去半边头发,剃成“阴阳头”。  相似文献   

6.
拥挤的商店     
《辅导员》2010,(9):30-30
一天,一个商店降价大甩卖。人们在开店之前就排在了商店门前,排成了很长的一队。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推挤着想到队伍前面,但被推了回来,而且被咒骂着插队。那个人又一次努力往前挤,但是又被挤到了最后面,而且下巴被重重地碰了几下,他对最后一个人说:“如果他们再次这样对我,我就不去开商店门了!”  相似文献   

7.
<正>四月的一个周末,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妈妈宣布全家总动员,自驾去草莓采摘园踏青。我表示不感兴趣,因为去户外踏青意味着会遇到好多小虫子,自从小时候被毛毛虫蜇过一次之后,我对虫子是又恨又怕,还有蚯蚓、蜗牛这一类的小动物,虽说没有攻击性,但经过之处总留下黏糊糊的痕迹,让人看着就能起一身鸡皮疙瘩。妈妈说:“去吧去吧,‘双减’政策多好呀,周末都不用上培训课,不能辜负这大好的春光呀!”“不去不去,我讨厌虫子。”我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僵持之时,老爸一锤定音:“时间不早了,赶紧出发吧!”我不敢挑战一家之主的“权威”,只好不情不愿地开始了这次踏青之旅。  相似文献   

8.
胆小的我     
提起我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胆小如鼠。夜里不敢一个人家,上课不敢大胆发言,大家都叫我“胆小鬼”。有一次,老师要来家访,妈妈再三叮嘱我,见到了老师要好,我在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可老师刚走到家门前,我就紧张发抖,头冒冷汗,妈妈赶紧向我使了个眼色。我想请老师进去坐可嘴巴张了张就是说不出来,嘴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怀里像揣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怎么也说不出话来。我脸羞得通红,头也由自主地低了下去。妈妈歉意地说:“这孩子就是这样,请老师别见怪,进去坐吧!”还有一个晚上,下着小雨,雨点打在玻璃上叭叭直响。爸爸妈有事出去了,我也想跟着去…  相似文献   

9.
办剃头酒     
在我们绍兴,孩子出生到满月后,要办剃头酒。今天是小弟剃头的日子,我早早起来帮忙了。先是祭祀祖先。桌上放了许多东西:馒头、米糕、荔枝、桂圆、鸡、鸭、鱼、苹果、香蕉、梨……整整放了两大八仙桌。奶奶说:“今天这么高兴,让死去的亲人也来分享这份喜庆。”接着就是给小弟剃头了。剃头师傅的动作非常熟练,“刷刷”几下就剃好了。咦,小弟后面怎么还留一缕头发呀?“这叫‘孝顺发’,将来你的小弟准是个孝顺的孩子。”奶奶乐呵呵地说。头刚剃好,奶奶忙着叫大姨把脸盆里的鲤鱼去放生。“奶奶,这又是为什么呀?”“从前有个故事叫‘鲤鱼跳龙门’…  相似文献   

10.
不再怕剃头     
有句俗话说:小怕剃头,老怕放牛。这话的确有道理。很多小宝宝一进理发室就像是到了医院,连哭带闹就是不肯让理发师碰自己半下,而有的爸爸妈妈想在家里给宝宝剃一下头,也会被宝宝的眼泪和挣扎弄得无从下手。唉,这可怎么办,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宝宝的一头“乱草”就那么任意生长呀。为了让小宝宝乖乖地剃头,我们特意请来了被称为“剃头爸爸”的爱婴理发师章永炎,他给宝宝剃头的一个个妙招,一定会给爸爸妈妈们提供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剃头     
<正>1我害怕剃头,打小就害怕剃头。小时候住大院儿,院门口就是理发店,整个院子里成百上千的脑袋都是在那儿剪的。谁进去都得被吓哭,满地黑毛,一排排座椅上挂着白大褂,电推子嗡嗡地响,五大三粗的剪发师傅按着人脑袋,壮硕的胳膊上下翻飞。我的头发也得在这儿剪。现在长大了,还是不喜欢去理发店,去一次肝儿颤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理发店里的美发人员时尚潮流总能  相似文献   

12.
知识和金钱     
一天,金钱去买东西,正巧知识也去买书籍,他们俩在商场门前相遇了。 金钱傲慢地对知识说:“我们俩打个赌,看谁最被人们喜欢。”话音刚落。知识就说:“金钱老兄,当然我是最被人们喜欢的,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知识才能做好,没有知识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3.
我不再奢求什么了,不敢也没资格奢求。我开始相信有前生来世、并开始虔诚地相信那句被人们传颂了几千年的名言——“传说前世的500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相信,并且深深地,我的头在膨胀,我想融化,融化在这已没有了真诚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理发     
“剃头哟!剃头哟……”吆喝声从村东头飘来,其声悠扬、深邃,含有凄清的味道。这是我儿时记忆里时常闪现的一幕。这种声音,每年腊月里叫得最欢。因为平时,一般人家是舍不得花钱给孩子理发的,往往  相似文献   

15.
谐音文意     
清朝著名洋务派人物李鸿章名震遐迩,无人不晓。相传,他有个远房亲戚是个胸无点墨的纨绔子。一次,此人去参加乡试,被考得焦头烂额,灵机一动,就在卷头写上“我是李鸿章亲妻(戚)”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恰巧一位正直的学政批阅宗卷,于是针锋相对地在卷末写了“所以我不敢娶(取)”数个蝇头小楷。这位刚直不阿的主考官巧妙地以“娶”代“取”,既委婉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机智地讽刺了那位花花公子,一举两得,使人拍案叫绝。与此名落孙山相反,某朝广西才子王士则却因此文字睿智金榜题名。据说,其殿试表现出众,可谓  相似文献   

16.
从小到大,听父亲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试一次”,而我的人生也在父亲的口头禅里,一次次改变从而拥有最美好的生活. 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六七岁时,我就跟着父亲去菜市场卖菜.当时的市场就在道路两旁,各种各样摊位摆满道边.此前卖菜,一直是父亲在吆喝,而我一直不敢开口.  相似文献   

17.
幼稚的成熟     
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为了不用怕做错事挨揍,为了不用因者试而发愁……我在焦虑中慢慢长大,可还总喜欢踮着脚尖去眺望那被人们称为“成熟”的东西。伸手,似乎抓住了,但不等我欢呼,“成熟”又从我指缝间溜走。一次次迎着母亲爱怜的目光告诉她“我长大了”,一遍遍地叮咛听得我脑袋发胀,昂起头甩出一句“我又不是小孩子”。这个年龄的我们为歌星、影星欢呼喝彩,崇拜得如痴如醉,争论得面红耳赤。对此“老夫子们”  相似文献   

18.
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小小的叶片碰到别的东西就飞快地合拢、下垂,它的名字叫“含羞草”。应该有很多人喜欢这种植物吧,可是,我最不喜欢它,因为……我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含羞草”。从懂事起,我就胆小而害羞,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动不动脸就红得像个苹果,见到陌生人头也不敢  相似文献   

19.
拿着全是“×”的卷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路上的人都在盯着我,弄得我头也不敢抬。我一口气跑到家门口,站在门边徘徊,始终不敢推门走进去。我害怕妈妈那双严厉的眼睛,她看我一眼,仿佛什么事她都知道了。经过10分钟的思想斗争,我才推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外公已年过六旬,精神头可足了。他是个乐天派,非常地幽默。一次,外公带我去溜冰,由于是第一次去,我又好奇又激动,可到了那儿却迟迟不敢挪步。看着别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在场中央、场边快乐地“飞翔”,外公有些着急,便蹲下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溜溜?”“我……怕会……溜倒!”我说。“‘溜倒’,哈哈,人人都会,外公也会溜倒。外公与你一起去溜,看谁倒得快、倒得姿势最‘优美’!”外公笑着说。听了外公的话,我笑了起来,连忙穿起冰鞋,向场中央溜去。我不知摔了多少次,每一次摔倒,我都向场边的外公做个鬼脸,外公望着我,皱纹聚拢起来——笑了。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