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2.
林荣贵 《成才之路》2011,(35):28-28
所谓朗读是指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教学则是指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小学三个学段对学生朗读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面看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是体现了对学生朗读要求的循序渐进.突出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7.
陈敏 《广西教育》2012,(1):82-8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关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仅仅在于“学习”、“用”、“能用”这几个字上,然而,要让学生从学习模仿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那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而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朗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2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个阶段(3~4年级)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个阶段(5~6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阶段的主旨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层次相当分明。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这三点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2.
黄丹青 《家长》2023,(21):125-12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学生都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种种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有益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强调要加强朗读,并将之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学段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  相似文献   

15.
书,还是要读的,这里主要指的是朗读.朗读,既是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当代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杨志宝 《现代语文》2010,(11):39-41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力法。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谈朗读教学     
李莉 《成才之路》2013,(23):59-5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学在朗读上的要求一样:"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吴月明 《教师》2013,(36):59-59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地加强朗读训练的有效指导,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朱自清先生早在《论朗读》中就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所谓有效性朗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在不同学段,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