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而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为了达到品德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堂文化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学习习惯不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个人魅力,营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文化.使课堂文化成为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品德,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创新”“民主”“合作”是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沈旭峰 《教师》2008,(16):51-52
品德课堂应该是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的课堂。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明显不一致,致使师生面临两难境地。因此,本人试图以品德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在探究品德教学两难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尝试探索出品德课堂教学中两难问题的有效突破方法。  相似文献   

4.
开放的品德课堂必将动态生成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面对它们。无论是对课前的预设,还是对课堂上出现的“另类”声音、精彩瞬间.我们都不可轻易放过。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将它们变成课堂上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品德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5.
温桃妹 《新教师》2019,(8):67-68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综合性课程,衡量教学实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科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拟从提高课堂实效的角度,探讨具体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立星 《教师》2013,(31):84-84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由于品德课教师大多是兼职.且该学科质量评价量化较难等原因,致使平时的品德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不高是其问题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提高品德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呢?笔者以为.以下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马骏 《教育》2013,(6):54-55
几年前,笔者所在校开展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状态调查,通过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发现,积极型学习心理状态占的学生总数的25%,消极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8.5%,消遣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6.5%。从调查结果看,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促进、有效学习的正能量不够,和谐共荣的良性课堂生态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日益重视和打造课堂情境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概述入手,认真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性指导,给德育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真的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堂非生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黄慧丹  黄丽霞 《考试周刊》2008,(51):216-216
在课堂生态化理念的呼唤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更需要理念的更新。本文通过反思现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诸多非生态化现象,包括品德与社会课堂主体控制与受控倾向、课堂环境封闭倾向、课堂群体生态失衡倾向,分析其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遵循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邓永鸿 《教师》2010,(19):83-84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以来,我们以校训“博学、明理、厚德、求真”为指导,深入开展“开放品德课程.进行明理教育”的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构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乐于学习的学生为实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认为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种有利因素.使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品德课时.努力通过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5.
当游戏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翘楚的时候,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如何将游戏运用到品德课堂,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带给我们的除了消遣、快乐和竞争外,给予品德教育的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课堂中感恩教育有效性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思考。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品德课堂这一阵地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形成一种感激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品德课堂中感恩教育有效性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思考。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品德课堂这一阵地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形成一种感激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一门崭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人们不禁问:“活动.以‘宠儿’身份进入课堂后,究竟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课在农村小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教研氛围也相对较浓。然而,我在参加对一所农村小学品德学科专项视导检查时,却发现图文并茂的品德教材在课堂上成了看看花摸摸草的朗读材料,课堂上除了难得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剩下的都是老师的讲解、学生的齐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体现很少,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