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2.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3.
孔庆来 《学语文》2007,(4):10-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寓言教学内容共有三处:第二单元周国平的《人生寓言》(节选)两篇、第六单元的《寓言四则》和名著导读中的《伊索寓言》。鉴于同册同种文体,多篇材料,零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选了两篇《伊索寓言》故事,其中一篇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授本课时.讨论完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手法、故事寓意之后,进入了拓展环节:续写此故事。我说:“同学们,  相似文献   

5.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数的较大比 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徐卉 《语文知识》2012,(4):91-93
在《韩非子》中,动植物寓言所占比例很小。但在整个先秦动植物寓言稀少的背景下,就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从《韩非子》动植物寓言的概况、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先秦其他寓言故事的横向比较等角度探讨它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百慧 《考试周刊》2011,(79):21-22
柏拉图哲学著作中充斥着神话寓言故事,该如何解读这些故事一直是近来柏拉图研究的焦点。本文以《理想国》为例,试图以"寓言"定义这些故事,并分析每个故事的表面意义和寓言的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世界名著《伊索寓言》。寓言这类题材作品,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在结构上往往分为两部分,先叙写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点名寓意。  相似文献   

11.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类课文。对寓言类课文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表达、文体特征、寓言寓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寓言的故事、寓意,体会寓言的语言表达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寓言是一种借助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哲理的文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对寓言教学,应该紧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从学生心理和认知需要出发,历经三重境界:浸润幻真交融的寓言世界、感知语言裹挟的鲜明主旨、探寻寓言故事的真相,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一、背景分析寓言,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寓意于言。在语文教学中,寓言的地位不容小觑,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在寓言教学中,不少教师想当然地以为教学的重点是揭示寓意,这使得寓言教学陷入"摘抄寓意、背诵寓意"的怪圈。寓言,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寓言,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这里的文化土壤是指寓言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固然重要,但寓言背后的文化内  相似文献   

15.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文学体裁,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形式。本文从寓言故事的特征入手,对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退休前担任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看报是我家的家风。从孙子满一周岁开始,生日礼物就是婴幼儿读物,什么《伊索寓言》、《365夜》等,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小孙女是我一手带大的,她上二年级时就读了《女孩快乐成长的108个故事》、《安徒生童话》等很多书。每当生日快到了,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版块。目前教学中,寓言故事的教学存在着授课方式僵化、寓意阐释单一、教学时脱离语用训练等问题。本文将基于此,通过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梳理、总结,寻求三年级下册寓言教学单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在朗读中品味寓言故事的“言”,在对比中感受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充分利用补白、课后题、前测等方式读懂寓言、感悟寓意。  相似文献   

18.
《白兔和月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选自第八课《人生寓言》。作者周国平用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告诉了学生一个这样的哲理: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作为初一的学生,他们大都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从而提高阅读的赏析能力,并学会运用哲理细细品味自己的人生呢?  相似文献   

19.
教前预想 《狮子和鹿》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内容理解方面,了解故事的内容、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自然是少不了的;语言学习方面,本文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但其突出的语言表达特色就是语气词的使用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鹿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怎能轻易放过;阅读能力方面,进行段意的概括方法的迁移与训练,更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自读自悟能力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20.
吴鸽 《师道》2014,(9):32-33
这一次教学《伊索寓言》,初读文本,没多大感觉。 伊索,"寓言之祖",一个奴隶,却知识渊博,聪颖过人,重获自由后,开始环游世界,为人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于是留下了《伊索寓言》——这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显然,这个人,和这部作品都是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