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情表》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课本对"期功"的解释是:"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课本对"期功"的解释是错误的,"期功"并不是指"人"或"亲属"。  相似文献   

2.
3.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教版)中散文《陈情表》第一段里的两个注释欠妥。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对词语的注释脱离了语境,断章取义,忽视了词语的语境意义和语境功能,不能从一段文字的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词义。对词语的注解错误,直接形成对文章原意的误解,在教学中更容易误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断章取义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6.
[定位 ]1 学习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2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熟读课文 ,鉴赏文章叙事陈情层层深入的构思技巧和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 ,真挚动人 ,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 ,也“常使英雄泪满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 ,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探究 ]1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 ,打牢基础。(投影 )A .对加点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 …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蔺相如“使其从者”“归璧于赵”后被引自秦廷,他如是自辩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似文献   

9.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人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  相似文献   

10.
由刘一之标点、注释的《小额》是研究北京话、普通话源流的重要语料,书中注释语词一千余条,内容涉及广泛,许多语词属首次正式释义。书中释义仍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本文试就其中四处略加考辨,以就方家。  相似文献   

11.
《陈情表》一文词意婉转.陈情恳切,读之感人。但阅读本文有两个疑点须澄清.这对理解文章主旨、了解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一、诵读--画眉深浅入时无? 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1.朗读文本,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扫除诵读障碍.2.初步读出感情.上述两个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诵读的两个层次.检查预习时,我发现,由于预习充分,第一个要求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绝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对感情把握不准确,甚至是无感情地读.我在备课的时候,曾听了好多种示范朗读磁带,感到<千古流韵>系列的诵读对李密异常复杂的感情把握得最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我先让学生倾听欣赏,主要借鉴朗诵者对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样处理更好.要求听读时注意做好标记,并认真体会,然后进行评点.他们预习时已经读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处于"愤悱"状态,所以听得很专注.听完后,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也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异议,对此先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再自由诵读、体会,而后由几名学生朗读,大家做了一些评点,全班又齐读了一遍,基本达到了第二层诵读的要求,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深层把握,尚需进一步的引领、开掘.  相似文献   

13.
问:孝子李密要在家侍奉年过九十的祖母,不肯出来当官,这是可以理解的,<表>中就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说了许多动人的话,也不难懂;但是<表>中又特别提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而且有多个义项。  相似文献   

15.
《古文观止》对李密的《陈情表》作了如下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至性之言”,足以令人动容。尽管李密当时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也有怀念刚被司马氏灭掉的蜀围的想法,更有伴君如伴虎,前途未卜,不敢贸然出仕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圣命难违,凡有违者,轻则贬官削秩,重则杀身乃至株连宗族。尤其是当这个国君比较多疑、冷酷时,批龙颜、逆圣听就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历史上敢于这样做的人很少,李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8.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篇公文,作者提出了辞(不就职)的请求。这个请求在当时要冒很大的风险。试想,西蜀灭亡,西晋建立,正是许多人谋求上进的好机会,而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对武帝“诏书切峻”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却提出辞谢,能不引起武帝的猜疑?李密是怎样使天下至尊收回成命,给以恩准?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迪?这值得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认真地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的陈情表     
高考已过,吾兄败北,成绩与“211”大学距甚远。终日徘徊,长吁短叹,倍感人生零落,前途渺茫。我与兄自小情笃,兄颓废,处狼狈。予心不忍,上一陈情表告之,以唤决心与斗志。  相似文献   

20.
储晓军 《学语文》2003,(3):15-15
晋武帝即位后,大力网罗蜀吴旧臣,一是以怀柔的政治策略,培植前朝旧臣对新王朝的情感;二是以诱以官禄的人才策略,切断前朝旧臣对旧王朝的眷念。然而,一旦受招者不受王命,就可能被视为或腹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