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不知什么时候,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不胫而走,并繁衍出一个“家族”:“我说故我在”,“我唱故我在”,“我舞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画故我在”……有的印在书的封面,作为书名;有  相似文献   

3.
韦星 《新闻爱好者》2010,(4):168-170
在朱自清“此时此地此我”的时间观中,“此我”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此我”就没有“此时”、“此地”.正是“此我”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类社会历史、融入崇高的精神生活,“此时”、“此地”的物理时空才得以转化为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生命时空.生命的“刹那”才得以指向“大我”、指向永恒。  相似文献   

4.
近日到农村采访,发现喊“官称”之声竟降落到了我这非“官”者头上,真让人哭笑不得。乡村干部不知为什么异口同声喊我为“主任”。我反复声明:“我不是主任,叫我名字吧。”没人听招呼,照喊不误,喊得那样亲切感人。我琢磨,是我有“派头”还是有“架子”?没有呀,灰中山装,旧皮鞋,“土老冒”一个。回头一想,想起了我那“职称”,就说:“要喊,就加上个记者吧。”还是不中。有个别人喊“邓记者”的,更  相似文献   

5.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7.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俞平伯在论诗、论文中,先后都提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看到“我”的经验,“我”的见解,“我”的学识,“我”的评价.“无我”,则不囿于我,超出小我,客观地记叙,公正地评论,对社会自觉地充当公仆的良知.一本书能做到既有我又无我并非易事.近读潘堂林的《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发现作者在“有我”与“无我”之间独辟蹊径,闪现不少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11.
“我爱通讯工作”,因没能掌握“新闻写作入门知识”和“读报用报”的要领,尽管东奔西走,写了几本“采访札记”,但连一篇“墨海拾贝”似的短文章也未登上。我苦恼极了。一天,我漫步在“通讯员园地”,一篇篇”通讯员赞”,使我了解了他们“成才路上”的艰辛及“学步一得”的“采写经验”。这时,一群有成就  相似文献   

12.
喜欢“咬文嚼字”的我通过“采编提示”,在“传媒书架”上进行“国外期刊速览”后,找到了《新闻与写作》。我看了“专栏”和“新闻阅评”和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后,也动笔学“写作”。开始,我只学写些“简讯”、“资讯”,通过与“业内资讯”人士的“编读往来”,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13.
换房如换妻     
“我最近在玩一种换妻的游戏。”一个美国朋友对我说。“什么?”我吓了一跳。他大笑起来:“我在换房子啦,只是把它比喻成换妻。”“换房子怎能跟换妻比呢?”我问。  相似文献   

14.
刚写稿的日子,屡写屡不中,弹弹虚发,报上没名,有人称我“常败将军”。我当时认为新闻这口“井”不好“挖”,难出“水”。正当我准备心血付之东流,草草收兵时,一名新闻干部告诉我:“当你没挖出‘水’时,最好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地舍弃。也许这时你正站在成功的门槛外。”我像被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我发誓:挖“井”见“水流”。  相似文献   

15.
“我”,是广播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在广播报道中,“我”,能够体现广播“说”的特征,遵循广播“听”的规律,显示广播“声”的魅力。“我”的风采表现出广播的精彩,广播的精彩表现为“我”的风采。真实丰富的现场我报道新闻,内容上具有真实丰富的现场感。虽然我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不仅不会减弱现场的可信程度,而且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性。报道不是我道听途说的,倒买倒卖的;而且我立足于现场,是我自己说的,是我自己讲的。我是新闻事实的报道者,也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还是新闻事实的参与者、亲历者。我还能够增强…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6)
我与“秦镜”文/亦杰我与《西安晚报》的杂文专栏“秦镜”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她是我的“杂文母校”,也是我的笔耕园地,还是我的人生镜子。副刊部主任赵发元戏说我是从“秦镜”走出来的“杂文家”,如果把“家”改为“作者”,赵君所言大抵概括了我的涂鸦轨迹。《...  相似文献   

17.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8.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4,(3):27-27
妹妹:“我觉得,我有恐高症。”弟弟:“那你拿出来我看看r妹妹:“我说,我有恐高症。”弟弟:“是啊!你把‘证’拿出来啊!”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拍摄了一万多幅新闻 摄影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揭露性的作品,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才拍到手的,如:“私卖枪支”、“汉正街盗贼猖獗”、“苦难的卖花女”、“还我金色童年”、“香肠黑作坊”、“月黑风高杀牛注水”、“狂发死人财”等一批作品,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武汉晨报特地在要闻版上为我开设了摄影专栏──“王浩峰的眼睛”,并给我投保25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对于报社和读者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唯有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回报。 出师不利 …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投名师,访高友”。所谓“名师”,我理解为“明师”可能更妥当。“明师”可理解为“明白的老师”。在现时生活中,“明师”比“名师”更有意义。所谓“高友”,我理解为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提高都是有益的。老师和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北京日报》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命运安排我做了北京人。我爱北京,爱北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