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四史"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思想武装是前提、思想疏导是关键、思想转化是最终落脚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引领力的重要着力点。所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引领力就要依托"四史"来强化思想武装力、思想疏导力和思想转化力。具体而言,一是"四史"是理论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是一系列伟大精神孕育之历史,更是孜孜追求共产主义实践之探索,其丰富内涵能够为学生思想武装提供重要内容依托;二是"四史"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情怀,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标准、方法和立场;三是依托"四史"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思想转化力,就要使课堂"四史"教育与学习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与实践治理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政课"四史"学习中不断实现精神成长、思想成才。  相似文献   

2.
张铁  王溶泽  王亮 《成才之路》2022,(1):139-141
思政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在审美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思政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力.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思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又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课的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环境、理念等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同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文章从审美教育概述入手,对高校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上海市政府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的全新理念之后,上海各高校积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本文即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外语专业教育中《日语词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以及实施方式和思政素材的收集,以待日后课程中具体实施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4.
郭忠芳 《广西教育》2020,(7):112-113
本文分析"三全育人"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提出"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法路径: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全员育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环节思政融入,实现全过程育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体化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胜任力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胜任力模型逐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胜任力衡量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可以更加立体地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状态,从而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标提供保障。通过分析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及其内外影响因素,提出牢固思政课教师政治观念,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胜任力,强化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执教胜任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胜任力,丰富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思政课教师智慧学习胜任力等策略,为优化高校思政育人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华 《华章》2013,(31)
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的主要对象,是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确立与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本文简要概括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所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首要标准,教学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保障,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坚实基础,职业态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关键要素,个人特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个性要求。基于对187篇学术期刊的分析研究,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招聘配置、培训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全"、"不力"、"不强"、"不备"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支撑力、保障力、主导力和原动力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霞 《文教资料》2020,(9):66-68
地域名贤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举措。不仅能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能推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建设。海南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一是将前者纳入后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二是在海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思政教育课存在的五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高度重视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的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思政课程辅助特色教材的编写;加强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负面新闻逐步公之于众,其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的影响越来越大,使之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本文就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来探究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时效都有特殊要求。把这门课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思路中考虑,利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与日常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贯穿到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深化。把专题讲座与日常思政课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弥补专题讲座的不足,使专题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以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目标为出发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从适应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出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向现代的精细化模式转变.本文以闽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对高校思政课"专题式讲授"与"开放式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课程思政"与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师资队伍、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文章对"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现状的基础上,从增强高校工科专业教师传授思政意识理念,锻炼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资源深挖能力、提升工科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显隐融合的思政教学能力以及建立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路径,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更好地促进"大思政"教育观的发展,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对其价值做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之时,不仅注重受教者知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思想政治意识的培育也越发关注。因此,基于"人本"思想,以确保主体意识思维科学为前提,构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途径,从而保证受教者思想意识明确,能准确分辨社会发展动向,科学认清政府政策实质,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自身能力,明确历史责任,进而发愤图强,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基于此,为保证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从明晰主体间性思政教育的概念入手,认清网络媒介载体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并从环境建设、教育优化的视角,打造基于网络媒介载体下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