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英、美两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发展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应借鉴英美两国经验,通过培养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社会机制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就业能力培养是全方位、长时效的工作,英、美、澳等国家的大学已普遍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一般课程。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纵深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对英、美、澳、德、中五国所提出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关键能力培养的困局,通过自身实践,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其培养的现实需要。人们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与提升策略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较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加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研究,重点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上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出台政策、就业难、部分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注重职业资格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国制定高校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起点、法律法规、体制环境、实施情况、评估体系和信息发布渠道等六个方面。通过研究比较,发现我国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政策方面存在宣传力度不够、配套政策不齐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政策实施远离初衷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业能力一直是欧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从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当前人才需求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当前人才需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的要求。要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提升,要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从基本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两大模块来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模型及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能力是根源。国外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当丰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培养途径研究,深入了解国外先进做法,以期对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规模、质量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学生工作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在信息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和借鉴英、美两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经验能够为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改革和完善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立足当前金融危机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就业能力现状,以江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如何实行大学生就业能力训练进行研究。并列举了就业能力培养训练的案例,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以期为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实证依据和具体可操作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将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应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与客体,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9所高校542名在校和新近毕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沟通能力、应对变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责任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抓住机遇能力等10项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高校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好,但与学生的期望尚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可采取提高对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了解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等优化措施来提升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推动大学生在持续转变的职场中更好获得职业,需要开展量化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职业价值观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对高校859名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在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提示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声望地位价值感以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培养大学生的抗逆能力和韧性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培养职业自我意识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建议使大学生为受到社会尊敬而努力学习,通过领导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抗逆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复盘不断进行自我定向,最终实现就业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就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中,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用难,这两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基于思政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培养,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就业能力结构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程度对实现就业、保持就业、职业发展、晋升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就业能力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就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大学生宿舍、班级、第二课堂入手,提出了大学生如何运用人际关系知识指导自身加强就业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温玲子  魏雷 《文教资料》2010,(5):136-13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加之现在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已蔓延到全球,我国的企业也深受其影响.纷纷裁减人员,这使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及招生情况。本文对美、中两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在分析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三个特点:较多注重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和概念解析,对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则有所缺乏;注重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一般路径的对策研究,而较少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注重对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短期性研究,而忽视对就业能力的长效性和可行性研究.并进而指出今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引起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尽管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发展高度重视,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我国大学生创业层次低、成功率低、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研究中以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包容度、创业教育体系、帮扶体系、创业项目选择、就业观念等方面为着眼点,对比分析了中、美、英、韩等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寻找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缺陷,探索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研究内容与方法该研究致力于将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能力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立足于大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技能性就业能力、竞争性就业能力和持久性就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劳动力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和谈判力的求职者,培养积极主动的理性求职者,从而提高就业的可能性和就业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题,应明确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尽快缓解。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可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对互联网技术运用不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式较为刻板单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思路僵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加强学生对就业知识以及技巧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