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就风闻高考“小综合”要变成“大综合”。日前著名教育专家、教育部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总负责人朱永新教授在南京一学校演讲时就提出了“鉴于过早文理分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的建议。算起来,高考文理分科考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为高考该不该分科考试,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也进行过多次论争,但最后还是维持了现状,可见这看似简单的“分”与“合”还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事。过早分科导致文科学生理科知识的缺陷和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的欠缺,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讲,是合乎逻辑的判断。但取消文理分科就一定能提升学生…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在美术、音乐教学中只强调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是传授单一的美术或音乐各学科的内容,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美术音乐各自领域中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容易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广度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私塾中的先生是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的。洋务运动后,随着教育的近代化,教育方式逐渐走向标准化的分科教学。这一教育史上的巨大进步,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它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分离,使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们缺乏“共同语言”。分科课程难以吸取和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难以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们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要求“接轨”。更有  相似文献   

4.
张亚群 《成才之路》2009,(15):I0005-I0005
一、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其必要性 高中文理分科由来已久,它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密切相关。自清末引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知识分类系统,将其纳入系统化、学科化的教学之中,逐渐形成高校分科招生考试及中学文理分科制度。文理分科是高中课程分科教学的典型代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与客观需要。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权。这里的“适当”。一是指时间上分科不宜过早,二是指分科应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与能力为依据。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相似文献   

5.
分科之下,何以“跨学科”?“分科”是学习和研究的必然,而“跨学科”是自然的本性和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指向“跨学科”思维。这要求教学付出“跨学科”行动,包括允许学生的“跨学科”理解、给学生选择权。“跨学科”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樊篱”,需要主动顺应,进行“跨学科”思考。  相似文献   

6.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维度与素质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师型”教师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其内涵需要从资格、实践、专业、层次和角色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个数学分科。解题中,应先把几何问题“翻译”成相应的代数问题,再用代数知识推导,最后把结论“翻译”成所需要的结果。下面就其点滴应用加以说明。一、证线段相等  相似文献   

8.
一、“拼盘”式综合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拼盘”式综合普遍存在源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现阶段改革的基础,是客观规律的反映。1“.拼盘”式综合——综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经阶段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出现是我国在分科课程上的绝对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导致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分科课程体系即刻土崩瓦解,综合课程体系一蹴而就,课程综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分科课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虽然我国的分科课程过细、过窄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融合性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分科课程本…  相似文献   

9.
学科间相互渗透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容:前者主要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计划编排要体现渗透性,后者则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贯彻渗透性。本文要探讨的是后者,它包括单科向相邻学科的辐射渗透,也包括多门课程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渗透,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渗透教学”。 一、要认识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1.现行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渗透教学。中师现行的学科课程,是按学科分化体系确定和编制而成的分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分科课程的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在知识的积累上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的系统性,主张按逻辑系统写教材的“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在五十、六十年代曾是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但是,分科课程有它不可忽视的缺点: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使有些具有共性的知识要么被割裂,要么无效重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落实,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学科教学和多学科交融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大路径。分科课程中以历史、思想政治、语文三科为核心,综合课程则分为多学科知识综合化和知识与实践综合化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高中文理分科”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赞成者表示,取消分科会造成考试课程增多,学生负担也会相应增加。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难以造就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40多年前,英国人查尔斯·斯诺在剑桥大学作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指出了文理分科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今天这样的危机仍存在。因此有识之士也在呼吁“文科、理科,确实该多一些沟通与配合”。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的战略,在要求“必须尽快实现十大转变”中就有“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一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都相继提出了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加强“文理渗透”,以弥补高中文理分科给学生造成的知识缺欠。确实,任何一…  相似文献   

13.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实施综合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知能结构和思想观念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才能保证综合课程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实现“综合”之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实施的是分科课程,其师资是按分科教学的要求培养的。要从传统的分科教学一下子转到综合课程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转变思想的问题了.它涉及到继续教育教师知识的重组和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何捷 《班主任之友》2023,(Z2):106-107
<正>教师与学生都希望提高学习质量,提升学习的效率。从课堂学习角度说,希望掌握的技能、学到的知识,能达到“学了忘不了”的水平——从短暂的工作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记忆的转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能让知识和技能在需要时,灵活调用、组合,加工创造产生新的成果。如何做到“学了忘不了”?要解开这一谜团,需要了解脑科学研究中关于“记忆”的相关认知。大脑中主管记忆储存的部分叫“海马体”。也就是说:选择什么作为永久记忆,由海马体决定。海马体,犹如记忆库的守门员,它会为大脑排除那些由它判断为“不重要”的信息,转化并储存那些它认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复习、理解、消化、运用学到的知识,初步形成技能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动手、动口去完成作业,可以把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还能为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作业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好的作业,有利于复习、巩固、提高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作业必须注意“六性”: 巩固性。设计作业要考虑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就是说,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温故而  相似文献   

16.
张存梅 《甘肃教育》2010,(13):16-16
教育改革之前,我国幼儿园采用统一的课程形式——分科教学。它注重的是让幼儿掌握较系统、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把幼儿视为装知识的"容器",将各科知识按计划灌输给幼儿,忽视了其是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学会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学生“学会学习”,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的一人一般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能在个人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8.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需要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位于“五育之首”的德育,往往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德育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要肩负起德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课改“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乐清富 《物理教师》2009,30(3):10-11
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并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