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研究述评,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了解并掌握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才能顺利开展后续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作用研究、提升策略研究等。本文从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概念及内涵、理论与分析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及重要性、现状与问题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进展述评。  相似文献   

2.
由巴西新闻研究者协会、巴西南里奥格朗德联邦大学、国际传播协会新闻研究利益集团、国际媒介和传播研究协会专业教育部四方共同组织的"跨越国界的新闻思考"国际会议于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本次会议本着如下目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对新闻进行新思考;为来自各国的研究者创造机会进行跨国研究;为进一步的国际化和新闻研究的整合化提供重要贡献;促进各种学派和新闻研究的区域性传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新闻摄影,以其独有的视觉新闻魅力,把人类和地球包括宇宙的一部分,在整个世纪中的自然演变、社会变革、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天灾人祸等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瞬间记录在案,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呈现给广大受众,展现出人类社会的百年辉煌与沧桑。这些足以令新闻摄影工作者自豪和骄傲。但是,所有这些成就只能代表20世纪。所有的自豪和骄傲也只能留在20世纪。21世纪的新闻摄影能否再现辉煌?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面对21世纪?摄影记者还能不能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还能不能拍出更多的记录精彩瞬间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4.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对权威信息需求的大增,让西方新闻界准备好张开双臂拥抱数字新闻业的春天,但其背后持续不减的裁员潮和对互联网平台更深入的把控,预示着隐藏在复兴表象下的真正危机.全职新闻记者大量被裁员和"零工记者"不断增加的趋势,以及平台权力成为主导、新闻机构逐渐成为中介性内容提供商的变革,推动着新闻劳动朝着愈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海量数据信息给了受众无穷的选择权。如何在新形势下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是现代新闻传播行业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概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现代新闻传播方法和途径的变化发展,及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并对如何应对新发展中的问题、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健全完善数字时代新闻传播行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9日,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日本上智大会、韩国水原大学等国  相似文献   

7.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8.
9.
11月4日——6日,全国56位新闻与传播界的专家学者会聚暨南大学,共同探讨什一世纪的新闻与传播。展望新世纪,与会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条件下,新闻教育的觑代化,报业企业集团化,传播的本土化是新闻与传播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信息革命对新闻与传播的挑战纵观人类传播史,技术的变革往往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从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当代杜会最大规模的传播体系——大众传播体系发生了动摇。香港树仁学院的张圭阳预见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9日,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日本上智大会、韩国水原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几十所名校的著名学者和中外媒体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商新闻教育大计.  相似文献   

11.
孙新 《新闻春秋》2023,(4):67-76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相似文献   

12.
彭增军教授撰写的《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是一本充满新闻隐喻的书,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调侃引领读者厘清媒介乱象的线头,编出一幅相对可辨的媒介图景。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段子化的轻松表述把读者带入当下数字时代媒体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徐晓飞  张宇 《东南传播》2023,(9):100-103
本文回顾国内外数字囤积行为研究相关的文献,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数字囤积行为研究主要议题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应引进传播学的视角考察数字囤积行为、加强多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继续完善、开发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数字囤积行为量表;加强组织机构和群体层面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加强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如何发挥数字囤积行为的积极效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汤卫 《青年记者》2007,(11):52-52
报纸头版上形形色色的新闻导读,无疑是今天报纸版面的一大特色,也是报纸编辑花大力气想要做好的部分。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头版的新闻导读日益成为头版编辑的重要元素,更成为一种有效的新闻链接。将重要新闻所在告知受众,既节省了宝贵的版面空间,又增大了头版的信息量,还起到了活跃美化版面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季为民  王颖 《中国编辑》2022,(4):62-66+71
数字信息时代,隐私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著作权纠纷、新闻诽谤诉讼、网络信息治理等成为新闻传播法研究的重点内容。总体来看,当前的新闻传播法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理论和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显示出几个新特点:一是新闻传播法学研究跨学科、多领域并进的态势明显;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下学科发展变化值得关注;三是《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开创了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益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刘军华 《图书馆》2007,(4):12-14
通过对近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反思和对数字时代面临挑战的分析,从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究“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开展两年来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厘清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处境,从而在精神、价值层面实现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新选择与定位。而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理论成果上升到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制度、法律层面。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9日,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讨论内容的侧重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新闻教育要应对新环境众多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将新闻教育置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涌现所构成的宏观背景之下,从现实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中寻找对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李良荣教授指出,我们的新闻教育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案两方面的调整,原来我们主要是培养新闻采、写、编人才,这…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版业一直与科技创新相伴而行。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出版业。数字技术经由生产流程、产品营销、产品制作层层渗入出版产业的机体。数字出版已经从阅读和传输软件开发的阶段发展成为出版产业的一种新兴业态。数字出版必将在国际出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米华 《青年记者》2016,(36):89-90
精确新闻学,是“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在西方,精确新闻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3年菲利普·梅耶的《精确新闻学——一种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出版,标志着精确新闻学的定型.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新闻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