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2.
论点—分论点论证(概括论证)(具体论证)结论/\}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对比论证)秦之弥繁侵之愈急(归纳论证)抱薪救火薪尽火灭(引言论证)不,钱而弱至于颠搜倘使相较或未易量 /\ /\ /\ /\ /正反\ /\ /\ /\为国者无使苟从六国故牢为积威之所劫又在六国下矣反、.吞.!!1..李月Ilee‘ese  相似文献   

3.
苏洵的《六国论》立意巧妙,明是讲历史,实则讽谕现实,言在此意在彼,是借古讽今、委婉劝谏的典范之作。   首先,文章的论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尔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针对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文章给以哲理思辩的分析。一种是赂秦的如韩、魏、楚三国,直接以土地壮大敌国,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一种是未尝赂秦的齐国,因孤立自守,坐视五国迁灭,不得不归于灭亡。对于用兵抗秦但有始无终的燕、赵二国,具体分析其用兵的功效,从反面证明赂…  相似文献   

4.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老师按照习惯把它的教学功能确定在:1.让学生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2.理清思路,体察苏洵借古讽今的良  相似文献   

5.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史·文苑传》说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求学,举进士后,因“举茂才异等,皆不中”,烧掉平时所写的文章,进一步刻苦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  相似文献   

6.
(一)《六国论》,是宋代散文大家眉山苏洵有名的一篇政论文,是《嘉祐集》里《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篇文章,论述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齐、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一味赂秦。赂秦既增加了敌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 1、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意在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比较“兵”、“得”、“始”、“亡”、“与”、“或”、“以”等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8.
1.学习本文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培养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其一,关于《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由于《六国论》全篇对宋未着一字,而“六国”二字则始末点明,处处紧扣,故极容易把它误解为专论六国破灭原因的史论。教材“预习提示”将该文断为“史论”,不能不说也是由这一错觉导致的。既为“史论”,难怪乎“首句破题”之类识见广为流传,以致已丢弃“史论”之说的教参,还在沿用“史论”的分析法,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一段里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其实,若承认该文的文体不是史论,而是针砭时弊的杂论,那就不至于将处在前导地位的论史部分的某一句话定为以讽今为主旨的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贾谊《过秦论》铺陈六国兴师攻打秦国,秦人开关延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进。写法与此颇相似。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深思远虑.表明作者感慨之深,且强调下文立论的坚实不移。虚设“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铺垫,并为后文“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的假设推论作一伏笔。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其父苏洵《六图论》劈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相似文献   

11.
一、导读目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但是,他们的论辩说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简单化,同时,语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讲多导,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为此,本文的精讲导读目的可以确定为:1、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标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该标题突出了散文逻辑性、抒情性的特点。但如何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此特点尤其是“气脉”还须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以该单元首课《六国论》为例教学尝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我虽多次讲授,但基本沿袭旧法,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分析,满以为效果佳妙,结果学生听过之后,当时有些印象,一段时间之后,对其中的字句早已模糊不清了.我深感内疚,反思教法失当.这次又要上《六国论》了,我毅然走出传统教法的围城.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91年5月版)对《六国论》中“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所作的答案,有多处疏失。 课本“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相似文献   

15.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被主为是一篇载誉千年的散名篇。它的巨大成功,与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而透彻”的高超论证技巧有直接关系。但笔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推敲,认为苏洵为了使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能够成立,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贿以贿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的论证,貌似严谨完美,实则谬误多多。  相似文献   

16.
苏洵的《六国论》,是论古讽今的著名史论。现就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答形式分述之。问一: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答: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全部内容是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7.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一、学习要点 理解作者借论六国之弊,对宋王朝妥协政策的讽谏意义,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和逐层论证的写作方法,掌握一些多义的和古今异义的词。二、自读指要 (一)研读第一段,回答: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一一.2、第一段的结构是: a、总—分息()b、总—分、‘户、.产︸了吸、尸叮、c、分3、“或曰夕,一总一句设问的目的是:(二)研读第二段,填表:┌──┬────────┬───┬───┐│层次│论丫据{论证方法 │沦证的│本段分││ │ │观点 │论点 │├──┼─────┬──┼───┼───┤│1 │秦之所得与│ │ │ │…  相似文献   

19.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20.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苏洵、苏轼和苏辙,各有一篇《六国论》(以下分别简称《洵论》、《轼论》、《辙论》).“三苏”《六国论》均属史学论文,但各自的立论角度和文章风格各不相同。将“三苏”的同题文章试作比较,可能有所裨益。论“弊”是老苏的立论角度,作者劈头就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