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挺有意思。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八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  相似文献   

2.
刘邦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点,教材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分析题。在回答刘邦的性格特点时,湖南等五省编的“教参”将刘邦说成“多谋善断”、“虚心下问”。笔者不能苟同。司马迁忠于史实,调动文学手段,匠心独运将刘邦放在大军压境、与项羽争王、双方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三用“为之奈何”,展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用“为之奈何”,宴会前,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尽管兵力对比悬殊,刘邦却暗藏野心,伺机与项羽争帝,却未料左司马曹无伤将他的野心密告于项羽,项羽大怒,立即号令三军  相似文献   

3.
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史记》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描写的是刘邦、项羽灭秦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刘邦能在兵力只有项羽四分之一的严重劣势下,虎口脱险,固然得益于项羽自傲自大和妇人之仁的性格弱点,但其自身的沉着冷静、精明果断、灵活圆滑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性格特点却是决定性因素。以下几个细节就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把握了闪耀着个性光芒的人物形象这一前提下,才能讲出特色。本文以项羽、刘邦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及细节描写为例展开探究,让学生们深刻了解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先生《说鸿门宴的坐次》一文认为: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精彩而又极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其中隐藏了一项关系甚为重大的消息”,进而指出—— 但在鸿门宴的坐次中,沛公的“北向坐”则更值得注意。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隗语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8.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10.
一、单元整体理解 本单元四篇课文是从史书和人物传记中节选的,前三篇是根据史实而写的历史性传记,后一篇是书信。按照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应该把握两点。 1. 选择典型事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方法,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记叙和描写了项羽、刘邦双方斗争的场面,人物众多、气势宏大、斗争错综复杂。作者抓住了项、刘两个主要人物,选择典型事件,通过富于个性的语言和行动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项羽坦率轻信,骄矜自大,刚愎自用;刘邦深谙世故,多谋机诈,善于权术。《项羽本记》是项羽的专传,而在“鸿门宴”一节中,作者对他正面直接描写较少,主要是通过对其他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斗争中,面对"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且前途无量的项羽,地位并不显赫的刘邦,最终在"插翅难飞"的困境中化险为夷,得以"金蝉脱壳",这是何故?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13.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樊哙所起的关键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17.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18.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9.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鸿门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很多人认为项羽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为今后的统一王朝奠定基础.但从项羽的称霸计划上分析发现,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根本就没有杀死刘邦的想法,而是想保留承认刘邦的存在。究其原因,项羽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出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