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牟永强 《甘肃教育》2014,(17):20-20
正一、中学教育人本化管理解析1.人本化管理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即是"以人为本",要求以人为重点和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并且不断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人的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在社会发展中是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与"以人为本"的理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入的主体本位,要求"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把个人的存在看做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的同时,不断批判、吸收、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了现代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论层出不穷,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多体现。这其中历史"神入"教学法在近几年独树一帜,为众多一线教师所接受。中学历史"神入"教学法能够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历史理解力、增强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图片再现以及语言烘托等方式开展"神入"教学。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唯物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创造的统一;"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做好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树立科学、理性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是历史改革的需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落到实处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党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包含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近代西方崇尚自由、张扬人性的人本主义也是一种人本思想的流露。总之,以人为本这种思想观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复杂的思想变革过程,每一次思想变革都会带来一次新的社会进步,可以说,"以人为本"这个先进的思想观念,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进程只有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才能发生和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归。中国的抗震救灾正是党和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展现,关注现实的"个人"是抗震救灾对"以人为本"历史实践的崭新诠释。同时,在抗震救灾中,还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野去关注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与后现代的"人本主义都是把人作为中心,强调人在自然、社会及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是一切价值的来源。但是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又有着天壤之别,两者在针对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对人的价值定位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比较研究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两种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和人本主义的逻辑)的预设和碰撞,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逐步凸显出来,并最终完成思想上的第二次蜕变,这个蜕变过程,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表面看来仅仅是人本主义概念的分析,逐步彰显“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扬弃”“异化劳动”来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得以在人本主义的包裹中逐步孕育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 ,也是马克思不断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它根本不同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学习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探讨唯物史观的形成 ,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出发又复归于人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这一定论有待于严肃的科学讨论判定其正确与否,但其高扬主体性,充分重视主观能动性,重视社会实践取向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弗洛姆是探索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其学说的合理部分我们应予继承。  相似文献   

16.
靳辉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园地耕耘了整整半个世纪,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强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提出必须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阶段;指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抽象的人道主义不可同日而语;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信念坚定,坚守阵地是其最鲜明的特色。研究靳辉明的学术思想和个性特征,对我们有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进行了科学的规定,对以人为本这一哲学命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并且与抽象人本主义划清了理论界限。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是马克思早年的两部著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唯物史观,而在此之前的《手稿》则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美学思想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同时《手稿》中唯物观的雏形与《神圣家族》中科学的唯物史观又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