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有两个极地,南极(南极洲)和北极(北极圈).除了处于地球的相反两端之外,南极和北极还有一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南极是一块被海洋包围的大陆,而北极位于北冰洋的中间,被大陆包围.  相似文献   

2.
一、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创建于70年代中期,涉及海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大地测量等四个专业,1984年建立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培养海洋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十分活跃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培训基地之一.本学科现有古环境研究、海洋沉积、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综合地球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学科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海洋古环境研究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面已居于国内前列.  相似文献   

3.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距今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由于印度版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占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受到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  相似文献   

4.
末日决战     
<正>从35亿年前,海洋中诞生第一个生命开始,地球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没有哪种动物能和恐龙相比——从三叠纪到白垩纪,这个拥有1000多个种类的庞大家族,统治了地球上海陆空不同领域,主宰世界达1.6亿年之久。恐龙统治地球的年代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只能通过化石去推测和想象那个久远的  相似文献   

5.
初到月球 我们乘坐的帆船突然受到台风袭击,被卷上半空,飞了七天七夜.到第八天,才看见一块圆形大陆,像空中的一座孤岛,这里是月球.我们靠了岸,下船勘察,发现月球下方是另一个大陆,上面有城市、河流、海洋、森林和山脉,应该是地球.夜幕降临时,还能看见众多火红色的岛屿,有的比地球大,有的比地球小. 我们向内地进发,被鶙鵳骑兵抓住,押送到国王面前.没想到国王安狄米恩也是从地球上来的,他告诉我们:"太阳也像月球一样有人居住,法厄同就是太阳国国王.现在双方正在为争夺启明星殖民地而交战.如果你们乐意,那就同我们一起战斗吧!"我们答应了.  相似文献   

6.
地球海陆分布拾趣□张社忠/湖南永兴一中一、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呈对跖现象,即大陆背后对应着海洋。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非洲大陆的背后为中太平洋,亚欧大陆背后为南太平洋,北美大陆背后为印度洋,南美洲大陆背后为西太平洋,澳大利亚背后为大西洋,南极大陆与北冰洋对...  相似文献   

7.
[知识要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2.大洲: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  相似文献   

8.
10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寒冷的地区。但南北两极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动物种群,例如,北极没有企鹅,南极没有熊,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南极没有熊吧。在距今2.5亿年前,地球上南方的几块大陆本来连在一起,被称为冈瓦纳大陆。它自侏罗纪开始分裂,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南极大陆便与周边的大陆完全分离,成了海洋中的“孤岛”大陆。现代熊的祖先出现在距今2400万年—50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可见,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南极就已经是被海洋环绕的大陆了。由于海洋的阻隔,熊不能往南极这个“孤岛”上迁移。难怪南极不见北极…  相似文献   

9.
化学物质与海洋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已成为人类获取所需蛋白质、工业原料、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宝库。海洋是地球上仅次于陆地生物圈的巨大生态系统,它不仅能调节大陆气候,促进全球水的循环,还是人类交往的航运通道。海洋是辽阔的,但海洋也变成了人类废物和自然界几...  相似文献   

10.
沼泽地     
《新作文》2007,(10)
一在石炭纪中,超级大陆——泛古陆开始南北分离。后来分裂为两块大陆,北方的劳亚古陆,南方的冈瓦纳古陆。爬行动物的时代即将来临。还是泛古大陆时期,两块大陆间有许多细小的空隙部分。也许还只是些湖泊,但板块运动使它们  相似文献   

11.
宇航员邀游太空时,透过光环般的大气圈,首先映如眼帘的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蔚蓝色的海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使地球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的“水的星球”。 一、辽阔的海洋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海水的颜色受海洋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海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11%,水深平均都不到3000米,水温受大陆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盐度受附近大陆的河流和气候的影响,水体多呈黄、绿色,透明度小。海通  相似文献   

12.
Ⅰ."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学构想(人教版)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为将来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打下基础,让学生建立起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从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到七大洲、四大洋的特点和分布,内容前后连贯,结构清晰,并配多幅插图,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其中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广大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那么,地球上的第五大洋又在哪里呢?随着人类对南极科学考察的开展和深入,海洋学家发现南极大陆四周的那一片海域是世界上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任何大陆分割的大洋,该大洋并不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体系,故称之为南大洋,或者叫做第五大洋。南大洋的范围有多大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较高,由赤道向南流,在南极大陆…  相似文献   

14.
王岳川 《今日教育》2014,(11):62-63
中国是“大陆文明”中的佼佼者。什么叫大陆文明?就是农耕社会,它占地球的30%,可惜在近500年的时候,有一支强大的力量把中国从陆地文明的“四大文明”的大国,最优秀的国家,变成了次发展国家,欠发展国家,甚至落后停滞的帝国。这支强大的力量就是西方。西方掌握了世界发展的第二阶段“海洋文明”,海洋占地球的70%,于是它就拥有了世界。中国的大陆文明使得诗国的宏大叙事,变成了海洋文明包围的欠发展的小诗。  相似文献   

15.
水(一)     
在总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上,有3.61亿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在地球上,现已查知的水量,绝大部分贮存在海洋里,约有140多亿亿立方米,只有百分之几分布在陆地表面和地表底下。大陆表面上的水,99%以上被冻结在两极和高山上的冰川中,它们拥有的水,比河  相似文献   

16.
南方大陆探寻记一桩绵亘两千年的疑案□张箭早在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希帕库就提出,已知的大陆极其广袤,且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南半球也应该有块大陆,否则,地球无法保持平衡(地球其实并无这种平衡的必要)。公元1世纪的罗马地...  相似文献   

17.
趣谈极地     
北极和南极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凹陷的海洋,一个是凸起的大陆。冰雪的覆盖,为南北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当我们用好奇的眼光探究它们的时候,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海水在海滩上会有一天两次的涨潮和落潮现象。这些潮汐现象是由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万有引力作用于任何固体的中心。地球主要是由熔化的岩石组成的,但相对于海洋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固体。正如你所知道的,海洋是液体并且处于地球的表面。当月亮高悬空中时,海洋距月球的距离比地球中心距月球的距离近4000英里。因为海洋距月球近,所  相似文献   

19.
董妙先的《多四季论》假说,揭示了地球表面存在大冷大热的效应变化。这种巨大冷热差异造成地壳岩层的热胀冷缩力就是地壳运动的原动力。当异常低温期,地壳岩层大规模冷缩开裂,形成海洋;当异常高温期,地壳板块大规模膨胀扩展,推挤出板块周边的山脉。地球表面现有的两大山脉是在中生代末的高温期由两大古陆膨胀扩展拼接成联合大陆时推挤而成;三大海洋是新生代寒冷期由联合大陆冷缩破裂而成。先有两大山脉,后有三大海洋。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