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一个生命意识极强的作家,莫言在《蛙》中超越“书写生命”到达“凝视生命”,由激情叙述转化为理性反思,在谨严深沉的姿态中关照生命意识.《蛙》在宏大的历史题材——乡土生育史中深沉地凝视生命,这种凝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外部生命的凝视和内部生命的凝视,这两者以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结在一起,共同指向了生命主体性的尊严,并且在宏大的历史题材和广阔的世界视野中拓展了“反省历史、反省自我”主题的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在对编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中,胡风为编辑甘做“泥土”的奉献精神奠定了超乎单纯自我牺牲的更为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些使得他的编辑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胡风的成功经验表明:编辑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在具有甘做“泥土”的奉献精神同时,更要有“组织者,领导者”的气魄、抱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在编辑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平原枪声》的英雄叙事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对马英的英雄叙事上,叙述主体通过对于其所包蕴的美学意蕴的展示,揭示了抗日战争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下,个体在进行二难抉择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过程。马英在对于现实的抗争中,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完成了自我英雄形象的铸造,具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一切,标明了《平原枪声》这一文本在“十七年”文学叙事中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描写了一个现代人自我丧失和自我追寻的故事。叙述者“我”在战前因天生身体缺陷而被疏离于现实和人生之外,以致于被金阁所代表的美的观念异化而迷失了自我。“我”在战后烧毁金阁的小说结局呈现了现代个体能动地通过行动来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伦理诉求。《金阁寺》生动描绘了主人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的内心纠葛和生存之痛,体现了三岛在战后民主主义历史语境下对主体性的叩问和对现代个体的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金阁寺》的身体叙事具有浓厚的战后思想启蒙色彩,体现了三岛对战后个体现代性的执着追问。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两部长篇小说《富萍》与《长恨歌》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双子星座”。这一“星座”的特色就是共同致力于一个上海形象的完整呈现,致力于对上海立此存照的史诗式刻划。这一特色体现在两部长篇小说间的独特关系上:在内容层面,由于各自描写的空间对象之间的特别关系,二者异中有同,形成了对位互补的特点;在形式层面,叙述的处理方式承续中又富于变化,二者同中有异,体现了鲜明的探索意识。而二者共同刻划的上海形象则具有主体性、客观性、深刻性和完整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11.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人格塑造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马克思社会历史演化三个阶段的学说,可以把人格的嬗变依次分为依附性人格、主体性人格和自由人格三种范型。塑造现代人格就是要建构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主体性人格。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格的塑造既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负面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正确引导现代人格的建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人格塑造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劣势下发展起来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更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重塑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大多数设计成为装潢门面、诱导消费的手段。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主观上却使对人性的关怀淹没在物质的洪流中。然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人的主观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忽略的潜移默化作用。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塑造人类自我的文化发展中应觉醒着人类对自我的关怀,体现设计创造对文化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被赋予很高的精神意义,在高科技文明发展的今天,文学的精神指导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精神世界的构筑在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下一代的教育目标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各种“快餐文化”、廉价的享受、网吧、电脑游戏的诱惑面前,重申优秀文学作品对青少年儿童的灵魂塑造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了文明对人的压抑,发现对本能的压抑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础,但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来源。马尔库塞则认为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从生存斗争中解放出来,在一种非压抑性文明中自由幸福地生活。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伴随技术进步的反而是将压抑永恒化的趋势,代表统治利益的社会将其需要心力内投为个体自己的需要,使个体自愿地承受文明的压抑。因而将人类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便在于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将自身本能的真正需要与社会强加的虚假需要区分开来。艺术因其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成为人类解放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档案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工作与“两个明”建设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它是探索档案工作如何伴随人类“两个明”的建设而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上它是探讨档案工作发挥反馈作用,为人类“两个明”建设服务,档案工作伴随人类“两个明”而存在、两发展、是人类明的象征,要使档案工作更好地在“两个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架构中的两大命题。民主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法治的核心是宪政,本质是限政。有限政府就是政府权力受到法律与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因此,政治文明下的有限政府必然表现为民主政府和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