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学运动 ,是对西方文学艺术成就吸收、借鉴 ,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国作家通过对西方文艺的吸纳 ,完成了文学体裁、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革新。本文结合五四时代背景 ,探讨郭沫若诗歌早期创作与未来主义的关系 ,从作家创作意图、作品主旨、表现手段等方面分析郭沫若诗歌的未来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思想与艺术特征“为艺术而艺术”最初是在创造社发难的,其出发点不外乎就是浪漫,一方面全部地推翻中国文学的正统,一方面全部地承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本来的文学观念可以用“文以载道”来包括,现在的则是要把文学当作艺术。这一变化可是非同小可,因为不但从那以后中国文学根本改了模样,即是以往文学的历史估价,都要大大的更动。当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报纸介绍中国新文学运动,曾以他的短诗《死的诱惑》为例。厨川白村还称赞过这首短诗,说是中国的诗已表现了一种现代的情调。郭沫若是以诗人著称的,但他写小说也很早。在创…  相似文献   

4.
检索近十年来关于郭沫若与抗战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遗憾,更多的论文远远没有达到深入挖掘郭沫若自身精神立场的高度。当然,这些遗憾也与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本身的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5.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部不朽之作。郭沫若是我国最早接触惠特曼自由诗的诗人之一,受其影响,郭沫若出版了新体诗《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代表,并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竞争和同时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急先锋的作用。受惠特曼的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思想在诸多方面都与其相似。两位诗人的作品在近代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的一员主将,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脱颖而出的,他早期思想所呈现的复杂性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从社会原因的角度来探讨。那就是因为五四时期的中国由于各种哲学的、文学的思潮涌入可谓是真正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思想藩篱,其局面有似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甚多,有交融、有交锋。郭沫若处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思想很难做到纯净单一。在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复杂性中还存在着一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矛盾现象,如郭沫若早期“为艺术  相似文献   

7.
一部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评卜庆华的《郭沫若研究新论》李树槐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他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因此,郭沫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工程。选择郭沫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识广博、阅历丰富、...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最有成就的反封反帝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两面伟大文化旗帜之一。郭沫若从传统中走向现代,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郭沫若反思和继承传统文化。不但深受古典传统学养的滋润,追求自然物象的天人合一。还承传了屈原的战斗精神,并利用文学样式宣扬屈原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融之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从文学观念到创作模式,都受中国文学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制约。历史小说作为新文学这个庞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也是这两种力量作用下的结果。不少作家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茅盾、巴金、郑振铎、李劼人、宋云彬、孟超、谷斯范等。他们从长满青  相似文献   

10.
论五四文学感伤色彩的文化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的感伤色彩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消沉失意不同,与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纯粹个人的感伤也不同,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不是同步的,它根源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所生发出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他们身陷绝望之境而不绝望,感伤就是他们在泥沼中昂起头颅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1.
名利思想是贯穿张氏文学与仕途双重追求的主线。名利的追逐又同样地把他推进可怕的政治漩涡。张资平早年接受中西混合式教育,“耶稣与孔子”同时占据他的大脑;他的业余爱好——对中国传统香艳文学的偏嗜和对西方艳情文学、日本“私小说”的情有独钟,引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文学三弦琴(声誉欲、智识欲、情欲)成为他最初文学实践的导航灯标,并由此构建了他与郭沫若、郁这夫、成仿吾同为前期创造社四大骨干成员的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名利思想是贯穿张氏文学与仕途双重追求的主线,名利的追逐又同样地把他推进可怕的政治漩涡。张资平早年接受中西混合式教育,“耶稣与孔子”同时占据他的大脑。另一方面,他的业余爱好------对中国传统的香艳文学的偏嗜和对西方艳情文学、日本“私小说”的情有独钟,这些终于引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文学三弦琴(声誉欲、智识欲、情欲)成为他最初文学实践的导航灯标,并由此构建了他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同为前期创造社四大骨干成员的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文学中所表现的自我意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学自我意识差异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社会的自我与独立的自我;二、规范的自我与自由的自我;三、永恒的自我与扩张的自我。西方文学自我意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中国文学自我意识贯穿在社会诸多关系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西方文学不同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的大师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它进入精神与物质滞后于世界的中国时,它受到了有力的拒斥和挤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但中国要发展,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一定会走进中国。今天,随着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回顾新文学的大师们一方面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另一方面又继承优良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大地沃土,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辉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关于1917—1927年中国新诗的发展,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胡适的《尝试集》的艺术特质?二、为什么新诗一下子经郭沫若之手就跌入浪漫主义的深谷而不可自拔了呢?三、是谁首先发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弊端,而开始纠编、力挽新诗于枯萎之地呢? 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文化背景开始。大家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一样,是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巨大撞击下被动地完成的。它不象西方近现代文学是由西方社会历史自身发展自行裂  相似文献   

16.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7.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乐师学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0):F0002-F0002
廖久明简介 廖久明,男,1966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5年毕业于四川省安岳中等师范学校,1991、1995年通过自考先后获得法律、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2003年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学位,200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文学史科学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20.
谈诗     
以上我略略讲了王维的诗,继续要讲杜工部。杜诗与王诗又不同。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上一次我们讲散文,讲到文学应是人生的。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文学要人生化。在我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更人生化。一方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我上次谈到中国散文,姚氏《古文辞类纂》把它分成十三类,每类文体。各针对着人生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