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卡茨(Elihu Katz)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文章综合有关研究,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同传统的信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文章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具有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特征,从而引入媒介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综合考察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阅读的文献接受情形,从读者地位反过来审视当代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以"受者"为中心的媒介环境下,受众是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受众的多寡直接和节目收视率挂钩,任何一个电视节目成功与失败都和受众直接相关。作为《快乐女声》等选秀节目的核心受众来说,满足求知欲、追求对新事物的了解、在娱乐中得到放松和愉悦、寻求时尚资讯、追求符号消费、沉湎于虚拟人机互动则是其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3.
新近媒介效果研究证明,媒介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普遍的,媒介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受众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受制于受众对媒介内容刺激物的接触情况。“O-S—O-R”作为新的媒介效果研究模式可以解释受众本身具有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传统在整个大众传播理论的七大理论传统之中“地位显赫”,其中受众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受众的动机、受众的态度、受众的心理倾向、受众的行为等问题本身都是传播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重点是努力识别个体差异、有效设置“O”变量、合理计划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4.
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可以从文本、机构与受众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文本方面,它包含了一个易于被接受的"因果式线性结构",一个女性"叙述人"的叙述视角,以及两个性格独特而鲜明的"新新人类"。在媒介机构方面,它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成功地进行了跨媒介立体式营销,同时迎合了当今社会的"单身文化"与我国的主流婚恋哲学。在受众方面,它在受众需求和选择日益多元化的年代,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补偿心理和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5.
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选秀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电视选秀节目已成为电视界的流行风.通过选秀节目本身、各种媒介环境、选秀节目带来的草根明星效应以及多样式互动平台等方面,分析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影响,结合"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有关传播学理论,能够从受众心理角度透视电视选秀节目.  相似文献   

6.
张艺蓉 《考试周刊》2007,(33):103-105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媒介在社会协调过程中带有明确的引导性和倾向性,加之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使之偏向于放大媒介的功能。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受众的这种放大行为,探讨受众对媒介社会协调功能的正向和反向的放大,以及针对这种放大情况的建议,力求引发媒介研究层面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周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3):33-35,66
现代人被现代媒介环境紧紧包围着,由于媒介竞争的加剧,媒介技术革新以及受众心理变迁等多重作用,媒介环境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持续变化的媒介环境将影响人们的道德习惯、价值观念、文化结构、生活习惯等。“宅男宅女”是目前一个新兴的名词,又被称为“御宅族”,反映了新媒介对受者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现在,“御宅族”在我国已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拟从媒介环境的角度,探寻新媒介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以及新的媒介环境与“宅男宅女”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被现代媒介环境紧紧包围着,由于媒介竞争的加剧,媒介技术革新以及受众心理变迁等多重作用,媒介环境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持续变化的媒介环境将影响人们的道德习惯、价值观念、文化结构、生活习惯等。“宅男宅女”是目前一个新兴的名词,又被称为“御宅族”,反映了新媒介对受者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现在,“御宅族”在我国已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拟从媒介环境的角度,探寻新媒介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以及新的媒介环境与“宅男宅女”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媒介环境的剧变,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在一片白热化的传播市场中成功抢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针对受众心理变化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分析研究受众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以增强传播效果。只有准确定位收视群体,从整体上把握节目的受众心理,并进行节目策划和调整,才有可能在电视节目高度同质化的媒介环境中实现突围。本文以旅游卫视的《有多远,走多远》节目为个案,从受众心理与节目策划上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置身于新的媒介环境之中。大学生是快速接触各种媒体信息的最大群体,他们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更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此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型直播活动,成功缔造出了"史诗化"电视重大事件直播的完整轮廓与结构间架,宣告了当代中国"史诗化"电视重大事件直播时代的正式来临,并以此为载体构建起了一种对于"释放群情悲恸"、"鼓舞国族士气"、"重塑民族精神"意义重大的文化整合功能。这一传播功能以声画语言记录和完型出一部部媒介"史诗",从而歌颂灾难中的人们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勇气与业绩,激发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感染、教育、启迪、号召、调动包括全体受众在内的一切社会力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特定媒介环境下的受众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4.
刻板印象是人们社会活动中认识他人的角色图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形成角色图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受众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改变着受众的刻板印象。文章以"媒介女性形象"的实地调查问卷为主要分析文本,试图了解受众对当今媒介女性形象的认知状态,并探讨消费主义文化于媒介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在受众心理的映射,以此彰显大众媒介在传播女性形象上的效果问题,为我国媒介改善女性刻板印象报道,塑造真实女性形象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受众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观大背景下对有关受众的观念进行梳理,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受众观念,即受众作为媒介的消费者和市场、作为媒介的商品形式或作为传播中的权利主体而存在。可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特征的分析,提出这一时期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6,(3):61-64
在移动互联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传统媒体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结构性力量来改变逐渐流失的受众市场和广告份额,不仅需要媒介运营理念的革新,也需要对新的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受方式、用户关系的重新认识,并以此来重构传统媒体的渠道与内容,寻求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自身突围。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晚报》为例,本文分析了受众与媒介对调查性报道及其公信力的影响。本文认为,受众的心理接近性与地理接近性是营建媒介公信力的起点,媒体在进行调查性报道时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分类、社会关系来选择和解释媒介内容;媒介在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中是公信力营建的支点,媒介组织现存的制度弊端、潜规则现象是削弱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媒介从业人员新闻专业主义缺乏、报道独立性弱化和面临重重压力是制约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如何改善调查性报道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多屏化时代是一个媒介"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强调整合、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文章探讨了多屏化时代的传播新特征,分析了"多屏"的到来,使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重点探讨了新的传播环境,引发了媒体的多元变革与传播革命。  相似文献   

20.
穆冠成  王永强 《文教资料》2007,(30):191-192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是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