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以"最舍不得的人"为话题,对一堂小学作文课<亲情测试>进行了"实话实说".中国第一媒体,在著名电视栏目里如此亲密地接触中小学教育,如此高度地关注中小学课堂,近年来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2.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已经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你有没有听过他的诗意作文课?在全国新理念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他的诗意作文第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王老师的课堂里,纸上的文字变得那么凝重,测试变成了事实。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对生命、  相似文献   

3.
有幸参加第二届“名师大课堂”语教学观摩活动,有幸听到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到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5.
说“诗意语文”的源头在孔子那里,这话大概不过分。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正是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追求,《论语》中师生围坐畅聊、抚琴而歌、自由对话、其乐融融的教育方式也正是“诗意语文”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肖本宏 《湖南教育》2007,(11):32-32
教学一篇课文,与培养习惯能搭上界吗?过去,我认为很难。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心中豁然开朗。请先看上课伊始的一节实录: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对成功的课堂导入的最好诠释。王崧舟老师的课经常是一唱三叹,令听课的老师拍案叫绝。而他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也已经成为我们细细品味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马甲 《四川教育》2012,(4):33-35
把课堂结构纳入评课视野,是我在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之后的顿悟。  相似文献   

9.
人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共同诉说着的一个真理。改变自己,正是“超越“的生命逻辑。审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谱系,“超越”成为他语文教学生涯的本质属性,改变自己,就是改变经由他创造的课堂教学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老师的职业生命,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充满着超越意识的课例层叠而成的,他们不但成就了王老师的语文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一篇课文,与培养习惯能搭上界吗?过去,我认为很难.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心中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让我对语文的爱日益深厚。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感动,体验生命成长快乐的乐园呢?多年前,在上海华东师大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颇感兴趣,之后我有心拜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和经典课堂实录,他那荡气回肠的《长相思》,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安安静静的《鱼游到了纸上》,让我在欣赏之余总有“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徐徐打开:在一段段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里,在委婉、悠扬的音乐声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学生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王崧舟俨然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真正要进入王崧舟的语文世界,一定不要避开他所倡导的诗意语文。诗意.往往被人视为令人神往而又略显玄远的语词。实际上,诗意存在于我们任何有思想的意义行为之中,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既有秩序(对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是按照课标精神,通过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心智发展,重组学生的语言经验结构),就一定烙上了心中幻化的具象,这就是心象对既有存在的价值诉求,或称“诗意的栖居”,只不过,它不是以单独的话语形式存在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月 ,有幸在杭州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一课 ,王老师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 ,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笔者采撷课中的精华 ,与同仁一起分享它的芬芳。结构 :前后照应留余韵课始 ,王老师就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频频遭到拒绝的真实故事来引导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学生们兴趣盎然 ,踊跃猜想。但王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 ,而是引导他们读课文 ,从文中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可谓轻轻松松 ,水到渠成 ,学生在王老师设计的环节中很自然地跨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在全文结束之时 ,王老师又回归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许多教师对此的理解比较肤浅,有的仅仅停留在随文讲解相关语用知识的层面上,或者孤立地进行工具性的字词训练。那么,基于语言运用的阅读教学,究竟该怎么教?王崧舟老师  相似文献   

16.
诗词之妙,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在于“歌咏、嗟叹、足蹈”的体验与“非花非雾”的朦胧,在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畅达与“镜中花、水中月”的多解。诗词品读,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饮杯水,冷暖自知,体味各异。如果一首诗读下来,学生的思绪趋同,回答集中,则便是解诗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李建军 《湖南教育》2007,(11):36-37
案例呈现:老师请学生把作文本翻到最后一页,要求学生在纸上工整地写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并且要求边写边回忆。  相似文献   

18.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便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波 《山东教育》2009,(3):32-32
前些日子,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亲眼见证了王老师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教学过程。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很久很久,我还沉浸在那古老钟声的余韵中,陶醉在那悠远绵长的意境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