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 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相似文献   

2.
因为“致”有“得到”的意思,所以往往有作者将“致仕”理解为“做官”而造成误用。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张籍》中说:这样的局面下,知识分子的进身,除了应举致仕,更有不少人依附藩镇,以幕僚清客为进身之阶。这便是一个误用的例子。“致仕”的意思应是“辞官”。《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与“致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致事:表示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汉代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  相似文献   

4.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即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过举,擢之乎宾客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无缘,仅限于官吏。战国时期开始了官吏退体制度,是谓“致仕”。“致仕”一词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书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交还权力之意。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但可举荐一嫡亲进入官场。从东汉章帝始,退休后不给俸禄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退休,是退出工作岗位休息的意思。自古以来的退休都有一定的标准,也享有一定的待遇。在我国古代,只有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退休,一般老百姓是没有这个福分的,因而古代不说退休,而叫“致仕”。  相似文献   

7.
正和现代社会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古代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9.
古代官职任免的词之多、之繁是古汉语实词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在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中常常是把握文意的关键,同时又是我们翻译文句的~个难点,为此现将它逐一整理出来。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拜、除、授、封、加、辟、征、选、举、简、荐。 1、拜:授给官职的意思。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指免去旧职而任新职。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除臣洗马。”《陈情表》 3、授:封给官职或职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官员致仕制度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员退休在古代称致仕,是指官员因老、病、孝养等原因交还官职,退休养老的行为。致仕制度源于礼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法制化转变,但是在专制政府的权力运作中,政治权力作为一种主要的力量支配着法律的实施,以礼入法的致仕制度始终只是一个过程,最终也未能实现彻底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2.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内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是退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把官吏致仕作为加强国家职能机器新陈代谢、提高其行政效率、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而,这种官吏致仕制度的出现,必然是在以选贤任能为标准的官吏任命制有了之后。这样,可以大体上说,这种制度的萌生是商周春秋时期。因为,这时奴隶制国家政体由形成、发展逐渐走向崩溃,与之相适应的以血缘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  相似文献   

13.
谈词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现代汉语的词缀大都是由过去的独立的词或词根变化而成的,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词根虚化的结果。词缀“性”也不例外。 “性”本是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说文解字》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玉篇》说:“性,命也,质也。”“性”的意思大体是指: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赋》:“人有异同之性。”);事物的固有特点(《荀子·性恶》:“直木不待(?)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性格,性情(刘义庆《世说新语·忿捐》:“王蓝田性急。”);  相似文献   

14.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浮图”《游褒禅山记》一课中注解“浮图”说:“[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这样注解是不准确的。“浮图”还有一个含义:佛家把僧人中修行圆满到大彻大悟者称为“浮图”。这是对佛教徒的尊称。非泛指一般和尚而言。文中说:“唐浮图慧褒”就是“唐代高僧慧褒”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已逐渐形成。唐朝政府吸取历代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员的致仕条件、致仕程序及致仕后的各种待遇,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唐代官员的实际致仕状况到底如何呢?官员致仕后是否还可以参政?本文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唐代规定,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也就是说,“七十致仕”是一个原则规定,身体健康可不拘此限。相反,若身体不允许,也可提前致仕。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中说:我“知道他(指鲁四老爷)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对“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教材中注释说:“这是《近思录》里的话,意思是说,鬼和神是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一) 一元论(英文Monism)一词,源出于希腊语Móros,意思为“纯一”“唯一”。德国近代哲学家沃尔弗首先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此语。在他看来,凡是用“唯一”(即一个本原或本质)原理来解释宇宙者均属一元论者。沃尔弗在他的《关于上帝、宇宙和灵魂的合理的思想》一书中,把哲学家分为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官吏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伴随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 ,它最初形成于汉代。之后 ,历代王朝相互承袭 ,并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 ,最终形成以“年龄、身体状况、品级”三大条件为主要依据的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封建君主通过“升官晋阶、参听朝政、恩荫子孙、特殊礼遇、给予俸禄、赐物”等六方面的措施 ,基本能有效安置致仕官吏 ,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 ,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时代局限 ,致仕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 ,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 ,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 ,未能形成严密的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20.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先从用典的渊源来看。“典故”也称“掌故”,是故事的意思。故事也即旧事。例:“窃从长老的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史记·三王世家》)“宣帝循武帝故事。”(《汉书》)“孝文孝景,因袭掌故。”(《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