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校附小李文英教师的一堂求平均数应用题复习课,设计新颖,效果良好,获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现将其简要评介如下。基本训练教师出示两个题目:①小朋友收集废纸,小华收集了17公斤,小明收集了12.3公斤,小勇收集了22.6公斤。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公斤?②求3791、3793与3795三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列式解答后,教师启发他们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再解出了第②题。小结时,教师指出: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般解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但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更为简便。〔评:这两个题目的练习,突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思路——移多补少,也突出了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下面的复习作好了孕伏。〕  相似文献   

2.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要内容。通过期末复习,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一、抓基础,强化数量关系 1.思考:什么叫平均数?要求平均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2.口头列式,并说出依据的数量关系。①一块8亩的麦田,共收麦子1600千克,平均每亩收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四省市教材,第六册,第78页。教学目的:(略) 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宣布我班四个组的部分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请每个同学当一次裁判员,公正地判断出哪个组的成绩最好。小黑板上记着: 第一组:95,87,94,79,86,76,65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第六册应用题例5求平均数应用题,是等分除法应用题的扩展与引伸。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应用题,在引入新课时可通过引导学生摆弄学具“移一移”,以及教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围绕实例,从平均数的意义入手,巧妙地转化到等分除法,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在新授过程中揭示前后知识的共同因素——基本数量关系,突出后继知识的生长点——先求出总数量,领会其解答方法的来龙去脉,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造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9页。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等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1.揭示课题,引起悬念。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这种问题在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2.实际操作,引出概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并在三个杯里分别放进2支、3支、7支彩色铅笔,边放边让学生默默数数。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并  相似文献   

6.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求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要经常用到。如汽车的平均速度,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人们的平均收入等等。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8.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9.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制第九册(五年制第七册)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学雷锋小组,他们学雷锋做好事,积极主动帮助采茶专业组采集茶叶:┏━━━━━━┳━━━━━┳━━━━━━━┓┃小组┃人数┃总重量(千克) ┃┣━━━━━━╋━━━━━╋━━━━━━━┫┃第一小组┃ 18 ┃ 135 ┃┣━━━━━━╋━━━━━╋━━━━━━━┫┃第二小组┃ 21 ┃ 177 ┃┣━━━━━━╋━━━━━╋━━━━━━━┫┃第三小组┃ 18 ┃ 142 ┃┗━━━━━━┻━━━━━┻━━━━━━━┛这道题的练习,她采用如下三个教学层次: 一、(1)根据上表,把下列问题与相应的算式用  相似文献   

11.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13.
一、基本性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概括解题规律。 1.小兰有故事书17本,小华有故事书11本,小兰给小华____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一样多了。这时平均每人有____本故事书。 2.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31公里,第二小时行39公里,第三小时行37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 列式:______________ 数量关系:________ 解题规律:________ 二、突破性练习在总数与总份数之间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是解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安排突破性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解题关键,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14.
看了一节“求平均数应用题”课堂教学,觉得颇有新意,给人以很大启迪。现简介如下:一、动手实践,预作铺垫。上课一开始,教师在三个玻璃杯里分别放上7根、3根、5根小棒,要求学生想一想:“怎样移动小棒,可以使每个杯里的小棒数同样多?”一个学生从7根里拿出2根,放人3根的杯中。教师指出:“这种想法很好!把多的根数移出来,补进少的根数里面去,  相似文献   

15.
说课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盘托出,让大家了解你的教学设想,以便共同研究,优化教学方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就“求平均数”一课的说课,谈一点看法。一说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总体构思。首先要明确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总体来看,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求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得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直观、简明的特…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旧知,以旧带新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之前,先复习关于总数、份数和每份数关系的基本应用题。例如:一台碾米机4小时碾米9600斤,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要求每份数,即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就是要把总数9600斤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即9600÷4=2400(斤),让学生明确:每份数二总数。份数。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量关系,接着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和问题:1、少先队员一人植树,一共植40棵,平均每人值多少棵?人王明小朋友3天做数学题,平均每天做多少道题?3、东在生产队有7亩早…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应用题”,从简单到复杂,分别安排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里。教学时,各个年级段的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可能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因此,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复习,重点应该是展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基本结构特点和解答的思考方法。一、理清纲目,揭示规律1.宣布目标,唤起回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属于求平均数应用题?这些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这类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有  相似文献   

18.
第四节是数学课,我走进教室,四十多张疲倦的面孔映入眼帘。心想,学习太紧张了,适当调节一下多好呀。于是灵机一动,报书了《考老师》的课题。 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疲倦一扫而光,睁着迷惑的眼睛望着我…… “这节课同学们出题考我,范围是求平均数应用题。答对了,请同学们鼓一下掌;错了,罚我唱一支歌。”我认真地思考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求平均数应用题起始课例题(五年制课本第五册,六年制课本第六册),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最近看了一位教师对本例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学效果较好,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和评析如下。一、上课时教师板书课题“求平均数应用题”,接着介绍求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20.
求平均数应用题,实质上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会解这类题,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这种转化的道理,探求转化的规律和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一、直观演示,揭示规律在讲例题前,我请四个同学到讲台来,分别分给他们3支、4支、7支、6支铅笔,问:怎样才能使他们的铅笔相等?学生经过思考,想出很多方法,有的先算出总数再等分,算式为(3+4+7+6)÷4;有的先以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