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因其《唐吉诃德》一书而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塞万提斯伟大的艺术成就一如海涅的评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中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也指出:"在欧洲一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把严肃  相似文献   

3.
尽管100年来英国的统治为香港带来了浓厚的殖民地化,但香港在地理位置上与大陆比邻接壤的事实,像是母亲脐带般地连接着本地居民,百年来仍维系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在香港有限的化空间里,不断地在西方殖民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之间产生强烈的冲突,在两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夹缝中,一直呈现独有的抗衡意识。这并非香港人所自愿,却在历史建构下无选择地走进“边缘”的情境,也造就了香港现代水墨发展的独特轨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称2000年为“学理论年”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全球化给人社会科学带来的往往是挑战多于机遇,尤其是对学及其理论,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早在十九世纪,面对当时西方学理论批评界的繁荣局面,曾有学断言那是一个“批评的世纪”,而实际上,如果就流派纷争、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学研究的疆界日益扩大和模糊等现象而言,  相似文献   

5.
Interview with Cultural Celebrity on China Economic Net invited three experts in translation to discus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ould “go global”. The three experts, who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2014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Program, are: Ms. Lv Hong, Editor-in-Chief of Redwoods Magazine;Prof. Martin Woesler, Projessor at 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Languages, Mr. Sang Yichuan, President of Canada Maple Press.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关于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话题才多起来,多种会议也不断地召开。这种现象20年前是没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在长时期的封闭和落后之后,实行改革开放,首先是发展经济,而当今的经济发展是全球化的,当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必将改变国家结构,改变人的观念和思维,随之改变中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9.
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旦被阅读,就像水城里一座座将所有孤岛连接一起的石桥,就像一扇扇对面岛上的楼窗。透过这些楼窗,人们看到喧闹的集市,看到房间里个人的欢乐和痛苦。站在桥上,两边都是敞开的窗户,这就是一个普通读者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部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向内部研究(自足的形式研究)的转变过程。在形式研究狭隘的弊端囿限了视野之际,学研究再次将眼界转向了外部。这次不是转向以往的简单的、机械的社会历史反映论和决定论,而是寻求学与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契合点。知识社会学为这一转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以下选编的四篇稿件从不同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切入中国近现代学,获得了诸多新的研究视点和新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2.
陆琳 《华夏文化》2001,(3):32-34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同中国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它的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4.
15.
16.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万历年间来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澳门、广州、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北京、苏州等地长住过,他的笔记零散猎取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见闻,可当野史读。笔者从这部主要是传教史的札记中撮取一些点滴趣闻,集成一束,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从政府到普通读者都在关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除此之外,再加上评论者的狭窄视野(包括中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内)、译者的错误策略和编辑的无能,中国小说走出去便是“死路一条”。不少学者或隐晦或直接地提醒我们需要有“理论的自省”态度,而不是盲目地陷入“走出去”或者“走不出去”的焦虑,甚至是“走不出去”的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我们是怎样编写《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的高大伦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在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宣传普及的出版物上,出版界似乎偏爱上了"鉴赏辞典"、"古书今译"、"历史连环画"这三类书,图书市场上的广大读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在这个潮流影响下,我们就动了编写《中国...  相似文献   

20.
王振铎 《寻根》2005,(6):27-35
2500多年前,正当西方的哲人受“上帝”的启示,绕着地中海周边的河流、平原和山谷,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用“神谕的文字”,在泥陶版、莎草纸或兽皮上刻画、撰写后来被称为《旧约》的某些先知故事的时候,东方的哲人接受“圣王”的教谕,周游黄河大平原,寻求三皇五帝积累起来的甲骨、金石、竹木等简版文献,精心编述治世兴邦的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