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一幅生动而富有情趣的画,就是一篇精美的文章,而一篇好的文章也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因此,我把美术绘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上得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我上宋代杨万里写的《小池》一诗时,起初,我一味地强调理解字词、句意。当我要学生说说作者所写的小池塘景色美在什么地方时,个个哑口无言。这时我意识到:是因这首诗语言精炼,意义含  相似文献   

2.
上初中时,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本随身簿,让我把随时看到的、想到的记在上面。这样的小本本对我的写作大有好处。后来工作了,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小本本消失了。有一次备课,内容是教幼儿画国旗。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孩子画五角星有一定难度。我记得曾在《幼儿教育》上看到过一篇教孩子画五角星的文章,当时我就觉得很好,如何画法我也记得,可就是边画边念的儿歌记不得了。我抱来一大堆《幼儿教育》,找得头昏眼花也没找到。  相似文献   

3.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久居异乡的作者由住所附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的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听觉之乐。  相似文献   

4.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5.
陈鹏 《考试周刊》2011,(31):35-36
美无处不在。和谐是一种美。语文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体现和谐之美,让学生收获和谐之乐,让课堂展现出一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提高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使学生认识美,并产生创造的欲望;二是要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技巧,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去再现生活的美。动机是行动的向导,而产生动机的正是兴趣,学生只有当对某一被画对象发生兴趣后,才可能萌发要画好它的欲望。因此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作品美在什么地方。欣赏的全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的过程。 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方法就是在美术课的课堂训练中,做到“三边一辅”。所谓“三边一辅”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边讲解技法要领,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在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时,强化发展学生思维的巡回辅导。  相似文献   

7.
李永结 《甘肃教育》2000,(10):23-24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描绘了大兴安岭美丽如画的风光,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地进行了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语言,创设情境。   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情感会得到极大激发。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导语、过渡语和小结语。如过渡语:   绿色使人赏心悦目,而白色给这绿色更增添了亮丽的风采,这就是落叶松与白桦的奇妙组合 (三→四自…  相似文献   

8.
《买菜乐》是一篇篇幅短小但描写内容丰富多彩的散文佳作。文章描写传神细腻,抒发的情感真切动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的传神美。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点出自己的人生之乐:以买菜为乐。然后便从五个方面描写他的这一与众不同的乐趣.你瞧,“黄鸡白鸡,引颈烦嚣之市”,这不是“人人心中有”的市  相似文献   

9.
抒情散文《害怕回乡》无疑是一篇美文。她像一首歌,唱出了游子对亲情、乡情的礼赞,对生命意义、人生真谛的昭示;她像一幅画,画出了故乡的炊烟、竹篱、慈母、乡亲。语言精美,构思精妙,是一篇难得的能品读出语文味来的好文章。品读文章的语文味,首先要读出她的文体美。品读本文的文体美主要把握好三  相似文献   

10.
语文怎么考?     
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评价功能表现在价值判断上,似乎分数便能说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而实际上,怎么考?考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因为考试内容和方法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体现,它体现了学什么?怎么学? 一、以知识点为主的命题及考试模式必须改革 语文怎么考?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旨,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为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而一篇优美文章的音乐美、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怎么考?千篇一律的程式,标准化的试题,已提不起学生学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繁难艰深、  相似文献   

11.
都说苏东坡"诗里有画,画里有诗",这也是苏轼作为伟大的画家和诗人的完美结合.在初中语文第一册里有一篇丰子恺的<竹影>也体现出了一位画家的风采,文章中处处体现出画家的笔触.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画》(浙教版第三册)是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则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画画、朗读、闻花香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美”的存在。另外,在课堂上开设小小挑战赛,旨在鼓励学生个体及小组间开展良性的竞争,提高合作伙伴间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从一幅儿童画《心愿》说起,画面上画的是一轮金月挂在蒙蒙的夜空中,柳条垂下来,纹丝不动,一条轻淡的斜线将月亮分为均匀的两份,一半画了边防军手握钢枪站在山峰上,一半画了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边。不难看出这画便是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影子”。小画家将声音(听觉的美)转化成画面(视觉的美),把对这种美好思想的赞颂从音乐角度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先从一幅儿童画《心愿》说起,画面上画的是一轮金月挂在蒙蒙的夜空中,柳条垂下来,纹丝不动,一条轻淡的斜线将月亮分为均匀的两份,一半画了边防军手握钢枪站在山峰上,一半画了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边。不难看出这画便是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影子"。小画家将声音(听觉的美)转化成画面(视觉的美),把对这种美好思想的赞颂从音乐角度  相似文献   

15.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16.
美点赏析1、主题的人性美。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作者用自己成长中亲历的若干事情反映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与父母怎样交流沟通,也就是要真诚地关心体谅宽慰回报父母的问题,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美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17.
刘斌 《时代教育》2007,(6Z):95-95,96
作文的结构美主要体现为:外在的建筑美和内在的情节美。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作文。语文教师应着力在平时学生作文结构的训练,促使学生注重文章的结构美,使学生在考场中写作出优秀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①莱辛所言“化美为媚”,就是中国的化静为动。在作品中如何化静为动来表现动…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两次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颇能引起人的思考。 第一次的教学片段: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观点。(生轻声读、思、画、交流)  相似文献   

20.
说明:“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得益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厚的涵蕴。文章写景重在一个“美”字: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文章写情全在一个“乐”字:众宾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