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词的创作也具有独特心态。陆游的词学思想很复杂,他重视词体,较准确地把握了词的艺术特征;但他又是以写诗的心态来进行词的创作的。在词中,陆游以对闲逸的描写反衬愤懑不平的内心世界,将“疏狂”与“悲凉”的心态相融合,以“更进一步”的手法,形成了哀怨沉郁的词风,从而成为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3.
余菲 《文教资料》2009,(2):10-12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本文从其诗歌中“蜡烛”的几种意象:爱情思念、宴饮离别、闲淡释然等方面着手对其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小刚个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长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我与他不但是同桌,还是好朋友。课余时间,我们常在一起聊天、读课外书……因此,我知道他在家里爱操“闲”心,是个亲戚朋友都服了气的“小气鬼”。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在淳熙八年和庆元元年,曾有两次较长时间的罢官闲居生活。在这近20年的赋闲生活中,由于屡次被诬陷排挤,他极为悲愤感慨,但特殊的遭遇又使他有口难言,报国无门。他只好欲说还休,欲吐还吞,过着萧闲颓放却又内怀激愤的生活,并将这无边的激昂愤慨,时而通过萧闲颓放的词作激射出来。因此,在他的闲居时期所创作的一部分词作中,就呈现出一些外若萧闲颓放,而内实激昂愤慨的词作。这既是他此时期的一种心态,也是其词风之一。当然,在他前后两时期的闲居生活中,这一心态与词风均存在着,只是其浓淡强弱多少有所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7.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正《论书帖》,是米芾创作的一幅评论草书的作品。米芾草书取法晋人,帖中他认为草书如果不合乎晋人格调,就会成为"下品"。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认识。如张旭的狂草因不合晋人"格",被米芾视为下品;而怀素也因时代所限,虽达到平淡的境界,但尚乏晋人的高古;至于高闲以下的书家,米芾则认为不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遥闻豆蔻香”,“林间扫石安棋局”,“短裁孤竹理云韶”,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所以他们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相似文献   

10.
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前续江西诗派,后开爱国诗、意趣诗先河。其诗歌风格以闲淡为主.沉郁雄浑为辅。仕宦生涯在陈与义闲淡诗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通过对陈与义仕宦经历的研究,解析其诗风形成的原因.并使我们对陈与义其人及其创作心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声望极高的文坛领袖,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韩愈所作《送高闲上人序》一文入手,对韩愈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空寂”(わび)和“闲寂”(きび)是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的主流,其审美的感性向度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并影响着日本近现代艺术的世俗化进程。文章着重探讨三个问题:1.“空寂”和“闲寂”的感性特征;2.“幽玄”、“空寂”关的自然和宗教因素;3.“闲寂”关的感性向度及其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兴 《甘肃教育》2011,(6):24-24
所谓“三闲”,就是闲话、闲事、闲思。在十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止学生,就连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算得上有自控能力的教师,也常常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事可做,但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杨晓蔼元和年间,韩愈答诗张彻,描绘自己当时的创作,慨叹“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①。把“奇”与“善”对举,感到自己搜奇的清趣与嗜善的愿望不能和谐一致,内心困扰不安。结合韩愈的道统说、性情论考察,他是以儒家道统为...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中,"闲"是词人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其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视为典型,他的111首词中就有14首运用了"闲"这一意象。冯词"闲"之内涵,其实表现的是自己无力匡扶社稷的惆怅悲哀之情和身陷党争又无法言明的孤苦无奈之情。  相似文献   

17.
王维诗《鸟鸣涧》第一句有“人间桂花落”与“人闲桂花落”两说,且对“桂花”的理解也不相同。文章拟对此进行考释,并力求从王维写此诗的文化背景及文字训诂的角度探明出现“间”、“闲”两说的原因,说明应是“闲”而非“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生存现象,闲言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众人所熟悉。日常生活或是熟视无睹地浸泡在泛泛而谈之中无知无识,或是陷入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而无所不知。不过,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闲言现象也早已“自有公论”。只不过,认真讲来这公论没有找准这一现象的基础。以至于它本身多半也是一种闲言。海德格尔所进行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根基上澄清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在生存论分析的基础上,他指明闲言为一种奠基于平均领会的起封闭作用的话语形式。日常此在就是在这种话语形式中道出自己及其世界的。作为此在的展开状态,闲言在生存论意义上不是消极的,更不可能被彻底根除,这种无根基的话语只在下定决心的缄默中被揭露和收回。在此在分析的领域里,闲言现象的存在论意义源始地如其本身地被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20.
“闲”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身体感官、心灵趣味和精神境界三重向度。从“闲”的身体感官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活动要求多种身体感官的相互协调与共同运作。从“闲”的心灵趣味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人强调自然山水与人自身存在着情感相通性,在审美过程中构建起相契互融的“知己”模式。从“闲”的精神境界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表现出“与万化冥合”的状态,追求深邃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因此,应当积极吸收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观念,努力丰富当代环境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