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由于他们知识经验少,对外界缺乏判断力、思考力,所以外面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极容易囫囵吞枣地接受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成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成人的暗示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待暗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每个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暗示之中,人的行为在暗示中形成、发展,儿童形成什么样的言行、品德,很大程度上是受受到的暗示作用而形成的。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暗示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暗示的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  相似文献   

2.
尹红 《辅导员》2012,(Z2):122+108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接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人群中,妇女与儿童的接受暗示性比男性更高。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比如,孩子在玩具柜前赖着,非要买小汽车不可,躺在地上打滚、撒野。一位妈妈心一软,答应了,这就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下次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同样的事情,另一位妈妈对孩子的耍赖毫不理会,妈妈的行为暗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上讲,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心理影响.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暗示,同样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这就是人的可暗示性.  相似文献   

4.
佚名 《高中生》2008,(13):49-4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及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以下几种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5.
暗示家教6招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6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1、眼神暗示吃过晚饭…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暗示?     
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或动作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它可以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施加暗示影响的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而接受暗示影响的人,一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之中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8.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生活叫。是相当普遍的,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暗示”这种心理学方法,也能产生恰到好处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管理暗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广军 《广西教育》2013,(38):51-5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者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拥有积极心理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合作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等。通过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梳理与剖析,研究认为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榜样暗示、环境暗示以及自我暗示等策略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1.
暗示是指权威者用语言、体态、环境对受示者直接影响的过程。3岁以下的婴幼儿处于潜意识阶段,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成人的评价,即:他接触最多、最亲密的父母、爷爷、奶奶等的评价。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等的暗示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暗示手段,可使幼儿在道德意志、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所谓合群性,是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的认同,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过程。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认同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他人的思想、情感体验。大班幼儿虽然尚处于交往的开始时期,但这时期合群性能力的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对大班幼儿的合群性进行调查分析,以供父母参考。调查发现现象1 哪类孩子受欢迎?儿童交往心理与行为,主要是受儿童的能力、兴趣、个人吸引力的影响。影响孩子受欢迎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助人、随和、父母善于人际交往等。善于助人说明孩子能适时…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声音变化等刺激他人的感觉器官,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非言语符号针对教育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一)启迪智力发展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  相似文献   

14.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15.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可以是来自别人的“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来自自己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通过暗示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6.
宝宝是什么时候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相似文献   

17.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善待他人——人生的第一颗道德种子人的道德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萌发的?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只有在两个人以上的关系中才有道德发生。因此,只有当孩子开始了与人交往的实践,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萌发。教给孩子如何对待他人,其实是一种道德学习。善待他人,实在是人生的第一颗道德种子。教育孩子善待他人,首先要教育他善待自己的亲人。因为孩子来到世上,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就是与周围亲人的关系。一个不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将揣着一颗自私和冷漠的心走向社会,他得到的将是孤独和冷寂;一个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将揣着一颗友爱和宽容的心走向人…  相似文献   

20.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