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炒、煎、炸食物时,当油烧热后若不小心把水溅入油中,水就会剧烈沸腾起来,很快汽化了,并且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得多.我很想知道油的沸点到底比水的沸点高多少?  相似文献   

2.
一天,小跟着妈妈学炒菜,她发现当有水溅入热油锅中时,会马上产生“劈劈啪啪”的爆炸声,还溅起了油花.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说:“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加热后,油的温度会很快超过100℃.当一滴水滴进热油锅里时,水滴会迅速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增大.由于水比油密度大,小水滴一进油锅就沉入锅底,水汽化成了水蒸气后要上升跃出油面,就会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并溅起油花.”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  相似文献   

4.
烧开水时为什么有声音用壶烧开水时,水要发出响声,水的响声,有大小不同两种情况:其一是快要沸腾时,水发出非常连续的响声,音调很高;另一种是沸腾时,水发出“噗噜“”噗噜”可辨的断续响声,音调远没有前者的高。为什么烧开时音调不高,而未烧开时的响声却高呢?原来,水壶盛水前,壶壁上吸附着一层空气,添水后,这层空气就变成了无数微小的气泡,因吸附力大于气泡受到的浮力,故水并不能使它们脱离壶壁。当水温升高时,气泡周围的水在气泡内蒸发,使气泡体积增大;当温度达到七八十摄氏度时,变大的气泡受到的浮力超过了吸附力,它们就要离开壶壁纷纷上升…  相似文献   

5.
用壶烧开水时 ,水要发出响声 .水的响声 ,有大小不同的两种 :一种是快要沸腾时 ,水发出非常连续的响声 ,音调很高 ;另一种是沸腾时 ,水发出“噗噜、噗噜”可辨的断续响声 ,音调远没有前者的高 .为什么水烧开时响声 (音调 )不高 ,而未烧开时的响声却高呢 ?原来 ,水壶盛水前 ,壶壁上吸附着一层空气 ,添水后 ,这层空气就变成了无数微小的气泡 .因吸附力大于气泡受到的浮力 ,故水并不能使它们脱离壶壁 .当水温升高时 ,气泡周围的水在气泡内蒸发 ,使汽泡体积增大 ,当温度达到七八十摄氏度时 ,变大的气泡受到的浮力超过了吸附力 ,它们就要离开壶壁…  相似文献   

6.
锅炉小常识     
锅炉在学校和工厂都应用得极为广泛,教师了解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十分重要。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时为100°C,随着气压增大而升高,锅炉便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锅炉其结构主要由“锅”与“炉”两部分组成。“锅”里的水被加热汽化成饱和蒸汽被引出利用,有的锅炉根据需要还把饱和蒸汽继续加热成过热蒸汽,再引出利用。“炉”即是风、煤、烟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气态物质的溶解度只是简单指出:“气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其压强增大而增大,受温度、压强的影响都很大。”没有安排任何实验,虽然教师可举出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如“水烧开前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泡冒出”、“下雨前鱼总是游到水面来呼吸”等,但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直观性。在此,可补充一个小实验,既直观,学生又感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加深  相似文献   

8.
一、水滴在热油锅里为什么会爆裂?做菜时,常常不小心将水滴入滚汤的热油锅中,这时总会产生“劈哩啪啦”的爆炸声,而油溅入沸水中则不会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沉入油锅底部,这时水滴在高温下会急剧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热油中体积膨胀上升,由于气泡内压力较大导致气泡在油面爆破裂开,溅起油花,所以会听到爆裂的声音。二、多油的菜汤为什么更难凉下来?由于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油一般都浮在菜汤液面,较厚的油层堵住了汤汁中的水分蒸发,阻碍了水分蒸发的散热;同时,油又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热,致使菜…  相似文献   

9.
超级盐巴     
星期天,家里只有我和妹妹。就要到中午了,爸爸、妈妈还没回来。妹妹嚷着说:“姐姐,你给我做点好吃的吧!”妹妹最爱吃炒土豆丝。我到厨房洗了两三个大土豆,切成丝,用水洗洗,就准备下锅炒。我先往锅里倒了一点油,奇怪,怎么一点响声都没有?平时爸爸妈妈炒菜,一倒油,锅里就会滋啦啦  相似文献   

10.
黄婷  易其顺 《物理教学》2011,(10):43-44
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奇妙的现象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理念的主要途径,同时又是物理本身具有无穷魅力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从水龙头流下的水(水流量不大时)会看到流下的水柱慢慢变细,最后都变成水珠。手拿一杯水,慢慢的往地上倒,  相似文献   

11.
1.水滴在热油锅里为什么会爆裂? 做菜时,常常不小心将水滴入滚烫的油锅中,这时总会产生“劈劈啪啪”的爆裂声,但是,油滴入沸水中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油的大,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沉入油锅底部,这时水滴在高温下急剧汽化变成水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热油中体积膨胀而上升,在油面爆破裂开,溅起油花.油滴入沸水中时,浮在水面上,不能在水中形成气泡,从而不会有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如今时代,是各科知识空前增长的时代。用“知识爆炸”来形容它。既形象又贴切。可社会上另有一种“知识爆炸”的现象,“爆炸”过后。知识未增长。人倒被“炸”得糊糊涂涂、昏昏沉沉——有人在提到眼下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的时候,很有一点欣赏意味,陶醉意味。我却没有那么乐观,总觉得其中的悲剧意味颇重,重得叫人战栗,叫人想哭。先不涉及什么具体现象,单是那词义本身就让人不能乐观。“爆炸”是事物的一种突发性、无序性、失控性的运动形式,因此它炸的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地方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冷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周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难学”好像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表现为上课时一听就会,而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时一做就错.其实这主要还是同学们对基本的物理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对出现的物理现象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分析得不够彻底.  相似文献   

15.
生命之歌     
幽幽的夜色,浸泡出我悠悠的思索。辗转于农家土炕之上,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拍摄”。朦朦胧胧的过去、现在、未来,被我剪裁成一个温馨而令人向往的“蒙太奇”世界……吱——吱——吱,一种纤细悦耳、犹如房檐上的水珠跌落在坑洼处的叮咚;犹如家乡柳树上那窝待哺的雏鸟的哀鸣;犹如我经常听过,却又一时想不起来,撩拨得我越发难以平静的响声。竟颐指气使般催我拉开灯,开始了无助的搜寻。从顶棚找到地面,  相似文献   

16.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现行课程的新理念,而近年来的中考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而家庭中的厨房与物理密不可分,厨房中包含许多物理问题。1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例1用壶烧水沸腾时,从壶嘴喷出“白气”,但壶嘴最近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在离壶嘴很近的地方温度很高,水蒸气不会液化,在离壶嘴稍远的地方温度变低,水蒸气被液化,这就是看到的“白气”。例2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是因为()A.饺子在水中煮,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B.饺子在水中煮,温度超过100℃,饺子…  相似文献   

17.
“物态变化”作为“热现象”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郾近年来,有关中考“物态变化”的命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单一的物理学科向多学科渗透转变,从考查记忆知识向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来识别、探知转变等,出现了阅读题、设计题、探究题以及学科综合题,注重学以致用郾一、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跨学科知识渗透(一)摇物理与化学结合例1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瓶里,蜡烛在氧气里比在空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燃烧停止后稍稍冷却,瓶内壁就会有水雾出现郾瓶内壁的水雾现象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摇摇)郾(A)汽化摇摇(B)液化摇摇(…  相似文献   

18.
华东版初二的物理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对烧杯中的水加热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水汽化情况。该实验看似简单 ,未能引起大多数老师的重视 ,但结果十有八九是失败的。失败的情况大多是温度升不上去 ,虽持续不断地加热 ,烧杯内的水温也升不到 10 0℃ ,而且并不出现大量的、由小变大的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开来 ,只是偶尔有几个气泡升起。加热时间长 ,气泡行程短。这个实验失败的原因是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加热 ,传热慢 ,且烧杯表面积大 ,散热太快。有的在烧杯上加盖或改用塞有出气管塞子的烧瓶 ,效果也不满意 …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电阻”一节中指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中物理“电阻定律”一节中又提出: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教学中直观地将上述结论用实验演示出来。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理现象与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自读《刘胡兰慷慨就义》一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用“就义”一词造句,从中发现不少同学对“就义”的含义理解得不准确。如“马永年叔叔与歹徒搏斗,光荣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慷慨就义”……。很显然,句中的“就义”均应改为“牺牲”。细细揣摩,便会明白:“就义”与“牺牲”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