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民教育的缺失与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在功能上、培训方式上、办学形式上都存在着缺失现象,农民教育的应有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民教育缺失加以矫正,对促进农民教育走上正确轨道,发挥农民教育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在现实中可以发现不少"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成缺德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它直接导致了教育的被动、消极和软弱,导致了教育主体人格的丧失和创造力的枯竭.在"异质的平等观"的指导下实行差别对待,从而为教育自身提供一种"合法性"的依据,这是教育的道德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部分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永辉 《考试周刊》2009,(4):191-193
有一段时间,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不切实际的结合,理工型管理干部对人文价值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尊重,使得大学人文教师无法担当人文价值引导重任,是造成当前中国部分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德性教育的内涵、价值出发,阐释了德性教育意义所在,指明了进行德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开展德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校规是教育制度中的微观制度。传统学校校规的德性处于异化之中。本文在对传统学校校规德性缺失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校规的三个德性原则,并认为制度德性是审视校规的重要尺度,校规只有经过制度德性的考量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沈慧 《文教资料》2009,(31):130-133
我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一味追求利益的导向下,出现了教育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教育德性,为我国当前教师品质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作为学生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的手段,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生命教育课程本身的缺失是阻碍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以人的发展与生命教育层次为视角,审视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真,探讨了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生命课程的价值取向,试图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国家富强的根基。从事教育的人员理应成为道德的楷模,然而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教育腐败不是某一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突出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了"教育中的透明度、问责制与反腐措施"研讨会,使国际上广泛开展对教育系统反腐的研究。2007年,这一组织公布了报告《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为国际教育反腐提供参考。对于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国内学者也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道德成因和德性教育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无论伦理道德的理论阐释还是实践,必须处理身/心、灵/肉、精神/物质、欲望/理性、自我/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安置身体,引领欲求,进而建制社会组织与秩序。其间,身体是伦理道德话语编织的结,是德性得以展现的实践模式及虚存个体困境产生的根源,也是教育再生产社会主流文化、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社会需要德育 ,人类追求德性进步 ,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制度通过内含的伦理精神对教育者的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引导,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道德价值观养成和教育德性的生成。这便是教育制度的德性所在。在现实教育中,无论是人们对教育制度的价值观念认识,还是具体文本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缺陷,导致教育制度的内在德性被遮蔽。教育制度的德性彰显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人文性为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教育制度文本的真正主体,以公正为教育制度实施的德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缺失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现代高等教育需要重视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而在高校教育呼吁人文精神的背景下对当前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策略做出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当前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作出阐述的基础上,对应对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人生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是人理当追求的幸福人生。人的本质是德性的动物,德性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发展,德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以形成人为目标的教育,必须重视培育人的德性,促进学生走向德性人生。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第欧根尼既延续了犬儒派的自然法的生存信念,又开发了自己独特的身体训练和德性训练的方案,着意于"世界公民"的培育。第欧根尼的哲学源于苏格拉底,属于"小苏格拉底学派"。他所开发的自然教育传统明显不同于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苏格拉底学派,又明显不同于以阿里斯底波为代表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第欧根尼与阿里斯底波维护了自然法和自由意志的古典哲学精神。就此而言,真正传承苏格拉底哲学的也许并非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是第欧根尼和阿里斯底波。  相似文献   

18.
温亚萍 《家教世界》2013,(12):99-100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通过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实现教育目标和个人发展。而在我国当前教育中,情感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地位较低,表现为在教学中偏重学生逻辑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与体验层面的发展。当代教育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提出在高中教育中要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与管理工作,通过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从高中生德育工作开展现状上看,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体现在高中生德育缺失方面。为此,文章基于高中生德育工作开展必要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德育缺失问题,同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促高中生德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一个社会中,任何对于人的自由包括道德自由的限制,都将减少人们对道德价值的真正认识,降低人们对于道德追求的热忱,减少人们通过实践而形成道德经验的可能性,从而亦会降低社会的精神文明。自由赋于文明一种无穷的创造力,即来自人的精神的创造力,它保证了每个人充分利用文明所贮有的知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去尝试生活实践中的可能性,去创造新的机会与目标,自由所带来的这种创新既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使文明不断进化。当个人自由地表现才能并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进行多样化的探新与尝试,进步才有可能产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