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2.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22,(15):80-83
本文重新定义了媒介批评,认为媒介批评是一种以新闻观为方法,通过对媒介活动的批评叙事行为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实践。以此认知为起点,针对西方的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提出了建构以马新观为方法、由传播哲学(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三个学科层面所构成的媒介批评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介既是人们表达社会评价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必然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作为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的方式,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评说对象的媒介批评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必然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媒介批评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成为规制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新  相似文献   

5.
张羽 《今传媒》2006,(3):2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批评实践日趋活跃,媒介批评研究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在研究视野上均有突破,但也存在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一、媒介批评理论“滞后”于媒介批评实践作为一门学问,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媒介批评是从1995年进入中国传播学者视野的。依据是该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5期上发表《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一文,首次公开地、系统地研究媒介批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式的媒介批评活动仅从这个时期才开始。事实上,媒介批评活动是伴随着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因为“一种意识产品及载体的产生,接着就会出现对他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张龙 《青年记者》2016,(22):86-87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指出:“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观进行判断,它在传播领域内有着很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源源不断提供各种信息,并同时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或起点都是媒介,自从新闻传播事业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以审视、期待的目光打量媒介及其传播活动,思考媒介对于人的意义,由是产生了媒介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学界对媒介同质化、媒介传播内容的重复性多有批评.有的认为,同质化是传媒竞争力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主张"减去共有的东西";有的认为同质化是造成国内报业恶性竞争的重要内因,因此主张培育不同报纸的个性特色……这些关于媒介同质化的批评和应对之策应该说各有其立足点和合理性,但这些批评中似乎都涉及到对媒介传播相同新闻内容或相似新闻内容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的新闻出版界掀起一股媒介批评热潮。在2001年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中,媒介批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和亮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仍然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等问题,急需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10.
岳改玲 《青年记者》2017,(9):99-100
近年来,媒介批评已成为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媒介批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媒介批评实践活跃,媒介批评教育也发展迅速.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媒介批评在各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开设.然而,与媒介批评课程的蓬勃发展相比,国内针对媒介批评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对于西方媒介批评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尚未出现. 美国是新闻传播研究学科化的发源地.自1908年密苏里大学成立全球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有近110年的历史.鉴于媒介批评课程对新闻教育的重要价值,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尤其是考察美国的媒介批评课程如何定位,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就很有必要.为此,本文对华盛顿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传播学系等一些著名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2.
封面人物     
《新闻爱好者》2010,(2):M0002-M0002
董天策,文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媒介文化、媒介批评、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5项,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14.
试论邹韬奋的新闻批评实践及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正强 《新闻界》2005,1(5):100-102,93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先后编辑过11种报刊,一生著述繁富,不仅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政论等,而且在媒介(新闻)批评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的有关评述性文章中,针对当时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新闻现象等进行解读、分析、品评的文字为数不菲.学术界对于邹韬奋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但至今尚未见到对其有关新闻批评的贡献进行系统缕述的文章.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邹韬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批评实践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宣传家,萧楚女撰写过很多以报刊及其传播活动为对象的媒介批评文章,在明辨是非和纠正报刊传播偏向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在开展媒介批评活动时,注重解读报刊的编辑宗旨,要求报刊具有明确而一贯的主张和可读性.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报刊的传播实践,他对当时国家主义派的各种错误报刊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缘起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可以从今天我国的媒介环境中找到相似之处,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公民传播提供借鉴。本文在考察当年美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兴起缘由、实践范围、实践议题等基础上,相应地分析了我国网络拍客传播所面临的媒介环境和网络拍客传播的主体、内容、特点和优势等问题。结论是在中国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拍客传播是践行公共新闻理念和促进传统媒体创新的有效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道德自律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丽 《新闻知识》2007,1(6):47-49
一.中国新闻道德历史溯源毫无疑问,新闻道德是新闻传播业立身之本,攸关着新闻传播的成败。美国媒介批评学者约翰·赫尔顿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在新闻领域里,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道德问题更重要,更难以琢磨,更带有普遍性。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了道德价值,它即刻便  相似文献   

19.
刘婷  王会子 《传媒》2021,(6):94-9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现象、活动的总体看法,揭示出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新闻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新闻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策划、采写、编辑与传播方式上都有很大创新,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应用于实践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从内容编排、传播范式和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对优秀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媒体融合时代对我国新闻活动的指导意义,以及推进新闻媒体创新性发展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到90年代逐渐进入内地传播学者的视野,媒介批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媒介批评实践也随之广泛展开。从近几年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我国的媒介批评的探索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