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寒及"韩寒现象"在文艺界和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那一方对韩寒都存在着误读,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韩寒及"韩寒现象"也只是表征着当下多元文化趋向类型的一种-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韩寒的研究已形成三条线索:一是韩寒的文学,如语言、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一是与韩寒有关的事件,如“方韩大战”、“韩寒告百度侵权”;一是韩寒的多重身份如“叛逆差生”、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商人等.2012年对韩寒的研究总体上也是沿着上述三条线索进行.这三条线索互相交叠,研究成果各具风貌,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3.
张富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7-119
"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在简述韩寒与"韩寒现象"的基础上,对比韩寒与柏杨的不同,阐明了韩寒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韩寒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证明了"韩寒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韩寒在电视节目中公开批评一些我们推崇的文学大师的文笔太差,引起众多争论与指责,一些人认为韩寒口无遮拦,离开历史情境来谈文笔,太过分了,还有一些人认为韩寒太过狂妄,目无尊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欣赏     
2014年8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广州发表了题为《喧嚣与真实》的演讲.他被问及对韩寒与郭敬明的看法. 韩寒和郭敬明这对文坛对手最近都拍起了电影.早前有影评人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宣扬拜金主义,前些天又有人在报纸上署名痛骂韩寒的《后会无期》猥琐,称“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声音尖锐刺耳.  相似文献   

7.
关键词一:"韩寒现象" 解读"韩寒现象",就必须首先要了解"韩寒现象"的主人公韩寒,知道关于他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文,引发巨大争议.在文中,肖鹰谈了三个话题:第一部分是对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的影评,称该片所表现的是遮蔽欲望的猥琐青春;第二部分是追问当年媒体热炒的韩寒“代笔事件”,称这是一个辍学生造假的文化骗局;第三部分则是梳理韩寒成名史,称其为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  相似文献   

9.
贾孟影 《八小时以外》2010,(11):122-122
韩寒的出现,仿佛在中国的文艺界刮起了一场龙卷风。从他踏进文坛的那一刻起,关于他的争议就不曾平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才华横溢的韩寒、叛逆不羁的韩寒、言辞犀利的韩寒、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韩寒。  相似文献   

10.
辩·话题 BIAN HUATI 2014年的暑期档电影亮点频出,最惹眼的是郭敬明和韩寒从文坛一路“相爱相杀”到电影院.7月17日,由郭敬明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小时代3》上映,票房累计5.08亿元;一周后,由韩寒担任编剧、导演的作品《后会无期》在全国公映,票房累计超6亿.某机构调查显示,郭敬明的粉丝多在30岁以下,19岁以下的占35.41%,20~29岁的占近六成;韩寒的粉丝多分布在20 ~ 40岁之间,其中20 ~ 29岁的接近90%.可以说,郭敬明、韩寒的图书、电影等作品已经成为很多人青春的写照,也引发了“郭敬明与韩寒谁更有资格为青春代言”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常识   韩寒和队友在挪威奥斯陆参加汽车比赛,下榻的酒店提供当地产的梨.韩寒用刀切开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些梨是没有核的,只有一粒西瓜籽大小的种子,其他地方都能吃.……  相似文献   

12.
对于韩寒,我一直心存敬意。韩寒的社会良知和社会正义感,韩寒对社会万象敏锐的观察和批评,是我敬重的最大原因。很多人也许对韩寒的《三重门》《光荣日》《长安乱》不屑一顾,但是,韩寒的社会良知和社会正义感,我们不能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韩寒”之风袭遍我校的每一个角落。韩寒这个人名,几乎人尽皆知。走进校园,假使你是位对韩寒一无所知的boy或girl,那么,当你走出校园时,就该对韩寒了解得差不多了,少说也有七八成。可想而知,“韩寒”之风在我校盛  相似文献   

14.
2001年2月号的<中学语文>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韩寒这孩子毁了!">的访谈.文中,被称为"思想学术界‘恐龙级人物'"的王元化先生扼腕叹息:"韩寒这孩子毁了!"笔者虽位居末流,亦颇服膺王元化先生的学术成就(<思辩随笔>一直是我的枕边书),却不敢苟同先生对韩寒的高论,故不揣浅陋,略陈已见,若有不妥,望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韩寒吸引大众眼球的除了他的文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他自身的东西。以往对韩寒的研究已形成三条线索:一是韩寒的文学,如语言、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一是与韩寒有关的事件,如"方韩大战"、"韩寒告百度侵权";一是韩寒的多重身份如"叛逆差生"、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商人等。2012年对韩寒的研究总体上也是沿着上述三条线索进行。这三条线索互相交叠,研究成果各具风貌,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16.
韩寒不是天生的,韩寒是被造成的。造成"韩寒"的第一件武器,当然是写作,这是谈论韩寒时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但我们所面临的大背景却是,在全球化、信息核爆的状况下,写作和阅读能力、评判能力的普遍退化。  相似文献   

17.
解读韩寒     
解读韩寒,认识韩寒,有助于解读自我,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8.
韩寒,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名字。他成名于"新概念"作文大赛,随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集中显示了其非凡的文学才华;2010年,他的新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出版后迅速登上畅销书榜,证明了读者对他持续不减的喜爱。同时,他的个性也很引人注目,高中退学,玩赛车,开博客,办杂志……无论何时,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他的只言片语都会引起粉丝的热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韩寒。但在韩仁均眼中,儿子韩寒又是怎样的?"传记空间"栏目不仅关注名人、伟人的成功,更关注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本期我们将读到韩寒爸爸对儿子的叙述,在充满爱意的亲切文字里,韩寒的挨打、韩寒的出走、韩寒的赌气和自负,一切都令人似曾相识。关注韩寒,认识韩寒,请从这些细节开始。  相似文献   

19.
陈鸣 《课外阅读》2014,(9):22-23
<正>2000年,从韩寒离开学校那一刻,生活对他的训练就正式开始了。十几年后,韩寒描述起那段生活,嘴里一字一顿地蹦出了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但在10年前,韩寒不会承认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依然徘徊在学校周围,像刚醒的人在回味一个未完结的梦。也是在这期间韩寒完成了第二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里第一次描述到他不熟悉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2月4日,在网友们日夜期待中,韩寒的微博终于开通了。人们打开韩寒的微博,惊讶地看到,韩寒的微博,仅仅只有一个“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