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朝凤 《天津教育》2014,(3):102-103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减负”正在大力推进,而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阅读深度和广度不够,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及时科学地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阅读的领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本文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高中语文整体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较多误区,比如教师以程序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教法单一,据守课文,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关注的焦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实施教学,因而阅读与鉴赏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语文教学成败。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设定,再为清楚不过地昭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机械地依照“模块、专题、板块、文本”的编排来进行阅读教学,缺乏阅读教学整体建构的意识或能力,无从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量次、限度、势态和关联,爱读不读、多读少读、深读浅读的现象却又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而针对排在第一位的“阅读与鉴赏”。实施建议又专门就阅读的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较为明细的说明、强调。其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值得关注并需要认真实施到位的一环。实施建议又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有创意阅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和体会阅读内容.学会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通过师生对话.讨论交流.达到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目的.进而做好文本知识的迁移、推演、提升,由此及彼,归纳综合,全面观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这里,笔者结合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仅就阅读教学中主体探究意识的激发,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于阅读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在语文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热潮,成果不可谓不丰硕,可是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发现,众多的教师忽视了《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即对诵读的重视,从而造成教学目标中的“跛脚”现象。 《新课标》高中部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认为诵读会挤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因而往往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师的讲,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读。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应该看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确实存在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自我感悟自主体验,忽视学生阅读个性发展的偏向。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面貌开始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对语文性质所作的界定,体现出语文教育应突破纯“工具”观而更多地关注“人”。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一个关键。新课标除在“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外,在“阶段目标”中,更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正如语文学家庄文中所说“文学作品教学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探索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吴建江 《考试周刊》2014,(92):29-29
<正>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其对作品是否深入理解,能否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然而现在学生的阅读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方面学校不提供阅读的保障,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对阅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根本原因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功利性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对话”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但对对话教学的实效性关注不高。“对话”及“对话教学”的涵义是什么?有效对话教学有什么特征?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所谓“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一位教师自觉实践对话教学,引领学生主动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人类社会中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融合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知识、情感、理论等方面的交流.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如何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较好地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达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近半年(一学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实践、去提高。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融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切合语教学的实际,越发接近语课程的本质。它必将指导高中语教育,引领高中语教学。然而,细细品读,你就会发现它还很不成熟,不尽完美,特别是其中的“课程目标”,更是有点不伦不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