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可见,在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认识和研究物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任务。掌握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学习方法,并将微粒观纳人自身的认知体系,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要求[1]。中学化学的五个核心素养也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可见“微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微观的抽象性,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宏观认识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多媒体在化学“微观”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超分子、离子等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从不同层面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组成、结构的角度再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探究“氨分子”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再识原子、分子、离子与物质的逻辑关系,掌握化学用语,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归纳“发烟实验”的实验原理,体验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4.
<正>分子概念的形成是教会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是连接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变化与转化两个学科大概念的桥梁,在分子概念建构过程中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单元分析鲁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以水分子为载体,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通过这两节课形成分子概念。  相似文献   

5.
化学学科是基于原子、分子水平展开的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和应用研究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宏观“现象”辨识与微观“本质”探析的“双维度”展开探索,实现“大视角”与“小视角”的结合。这种多样化的视角对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助力。因此,以“氨”部分的教学为例,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推动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助力学生辩证化学视角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正>一、背景分析1.课标背景新课标要求,要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物质结构与性质》(以下简称“结构化学”)教学重点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机理”的观念[1]。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不同于知识与技能,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隐性的特征,其形成可以借助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逐步达成.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知识为载体,以“元素观”的建构为线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相似文献   

8.
冉波 《初中生辅导》2022,(30):69-72
<正>初中化学是同学们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而作为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开端,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三个课题的内容是对分子、原子等概念的理解、细化和拓展,是从宏观视角到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开始,从而形成“微粒观”,可以搭建认识宏观、微观之间的桥梁,建立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换个角度看世界”复习课教学为例,基于化学学科理解,抽提出元素和原子、分子的认识视角,将物质的组成、结构、分类和变化等具体化学知识与“宏微辨析”、“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建构基于元素和原子、分子的物质组成、结构、分类和变化的认识思路,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于化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依据,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连接宏观与微观的中介。这  相似文献   

11.
“宏观”和“微观”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化学中的“宏观”通常是指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手等)能够直接觉察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质以及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各种现象(色、光、声、味、热等);“微观”则是指不能直接觉察到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以及它们不停地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情况。化学的鲜  相似文献   

12.
结构化学在中学化学总复习中是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的想像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可通过“点”、“线”、“面”、“体”四个字去理解、揭示结构化学认识规律。“点”指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标、教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是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的内容之一。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是从微粒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科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科学。宏观世界的五彩缤纷、千变万化均源于微观世界的种种奥妙。“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婕 《山东教育》2005,(3):48-49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知识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基础与依据,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的中介和桥梁。这样,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心理上就形成了对物质所特有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包括大量关于反应机理、变化过程、分子空间结构等微观世界的抽象描述,而这些知识恰是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瓶颈”。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将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让静止内容动态化,就能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还能把传统化学教学中难以描述、难以突破的重难点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物质的微观模型图在全国各地化学中考试卷中频繁出现.题中的微观模型不仅能直观、形象、具体地表示微观粒子的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还能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分类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感受物质变化的微观世界.解答微观图示题的关键是通过模型图示展现分子的微观结构,准确确定分子的化学式,要建立起物质的粒子  相似文献   

17.
《分子》、《原子》两节内容出现的基本概念较多,加之微观抽象,难以透彻理解,所以学习时,既要通过熟知的客观事实认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又要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的一些技巧。一、剖析概念深挖内涵如“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①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即发生了化学变化。②分子并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等)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③同种分子的化…  相似文献   

18.
黄婕 《山东教育》2006,(5):35-36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更高是是理解性质,变化本质的依据,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连接宏观与微观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1,在化学中什么叫“微观”?什么叫“宏观”? 答:在一个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化学上的“微  相似文献   

20.
王雨  毕华林 《化学教学》2021,(4):49-53,86
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重视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层面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甲烷”作为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起始。基于三重表征视角,从“甲烷”教学内容素养价值的挖掘、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以及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突出三重表征对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有机反应、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