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人歌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著腔子” ,即借用现成的曲调歌唱。这一现象 ,前贤略有述及 ,惜未作细致分析。宋人唱好诗 ,所借之腔主要有《阳关》 (《渭城曲》)、《小秦王》、《瑞鹧鸪》、《木兰花》、《竹枝》、《柳枝》、《鹧鸪天》等 ,所歌诗体主要为七绝、七律。歌七绝多用《竹枝》 ,歌七律惯用《瑞鹧鸪》。歌唱方法或加和声 ,或用叠 ,或依字而歌。文中对之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娄甦芳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4):64-66,115
晁补之谓山谷词为“著腔子唱好诗”,明晰地指出了山谷词与东坡词一样有“以诗为词”的特征。通过山谷词特别是蜀中词与山谷诗的对比,可以得出山谷词“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有以词代诗言志的倾向;具有与诗一样的生新奇崛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山谷诗词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人词,山谷词也常有奇崛的比喻。精警的字眼,骤转的章法。 相似文献
3.
房日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黄庭坚词在语言、格调、铸意上,多用作诗的路数,是能唱的诗,而非正统的婉约词人的一脉承传,实为词的“变体”。它对词的解放、对词的开拓以及在豪放派词的发展上,有着承前启后之功。黄词的某些作法虽有可议,然在词史上的地位以及深远影响却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4.
在宋初八十余年时间里,宋人很少论及孟郊及其诗歌;至宋仁宗庆历至北宋末,学孟郊、论孟郊的逐渐多起来,相关诗风批评也随之而来,基本上确立了其“寒苦”的诗风特征;迨至南宋,孟郊诗始获得正确认识,“格致高古”、“古淡自足”,似为南宋人对于孟郊诗之印象。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孟郊及其诗歌的评价并不高,这一状况与宋人根于心性中和的诗学理想有关。 相似文献
5.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宋代笔记为依据,研究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首先,探讨笔记的内涵;其次,对宋代笔记概况作一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笔记中对李白的肯定集中在其主体的才气方面,而对他的否定则主要集中在其诗之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对宋代的李杜优劣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李德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91-94
望京楼是繁盛于宋代的一种建筑,它的修建是末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望京还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相关连。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宋人对贬谪的惧怕,对京职的留恋,对中原化的眷恋和对落后地区的畏惧与鄙视。 相似文献
7.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故事为歌咏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史为创作题材,咏为表现手法。众所周知。唐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咏史诗的创作在唐朝也承前启后进入繁盛期,既有单篇鸿制,又有联章组诗,而且名篇佳作繁多,作者层出不穷,犹如唐诗百花园里一株璀璨的花树,奇葩绽放。 相似文献
8.
曹铁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0(2):31-37
该文总揽微型诗,陈述了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微型诗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提出微型诗是应时代转轨需要而诞生的诗体,是寺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验,是生命力旺盛的一朵诗葩。 相似文献
9.
杨晓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67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0.
王琛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7,17(1):66-69
咏梅,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相沿不绝的传统,宋代则是咏梅史上一座特起的高峰。于前人有质的发展,于后世沾溉深远,宋人诗中的梅花,不仅外在形象上与前人不同,而内中又濡染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将人文品格赋予梅花,不仅是宋人对品格、德操执著追求的表现,也是宋人对于传统咏梅诗的突破性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的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11.
朱易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174-183
明代诗学的主要形式是诗话,单独成书或比较系统的诗论、诗格以及论诗为主的笔记。其形成情况:一、录历代或前人的诗话以备习用;二、部分征引前人和同代人的诗论,同时有自己的论述;三、自成系统的诗论和诗学资料整理叙述;四、他人的诗话作丛编。本所及主要是指传统书目列入“诗评”一类的作,约130余种,考述其作、版本及内容,诗学观念等,对目前有关的记载多有正误之处。 相似文献
12.
彭国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58-63,71
宋人调笑转踏词,含7个构成部分,其中“口号”、“诗”、“放队”(遣队)等,多为作者创作的诗歌,它们有的被《全宋诗》收录,有的未被收录。本文从《乐府雅词》、《永乐大典》以及宋人别集等文献中辑得晁补之、毛滂等人诗作共81首,作为对《全宋诗》的补遗。 相似文献
13.
彭国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3-141,157
据《百菊新谱》、《(雍正)四川通志》、《鄮峰真隐大曲》、《机缘集》及《续机缘集》、《宋诗纪事》等资料可得《全宋诗》未收之诗81首,并句5则。 相似文献
14.
15.
李成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5):115-119
明莫旦所编纂的《(弘治)吴江志》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宋人关于吴江胜迹的题咏,多有《全宋诗》失收之诗。本文辑佚《全宋诗》已经著录的两宋诗人共31人的佚诗42首。诸诗的辑佚,有助于《全宋诗》的完善以及吴江地区历史文化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民俗角度对祈雨进行探究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以诗歌为踏板,透彻表现祈雨意蕴的论文却所见不多。通过对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的研究,对其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出祈雨前后宋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同时可深入了解到宋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独具特色的祈雨观。 相似文献
17.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53-55
宋代诗词家创作了许多思想深邃和艺术精湛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因而以写诗填词寻求感情的寄托和心灵的抚慰,宣泄心中的郁闷,补偿自我价值的失落。这也正印证了“诗穷而后工”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9.
王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93-100
在宋代近四百年的时间段里,婉约词的创作风格随着政局变革、士人心态和社会审美态度的变化,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周邦彦和姜夔作为两宋婉约词风的领军人物,在创作中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比较二人的词创作,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出两宋婉约词风的变化历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