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连忙从书包里翻出一本《我们爱科学》杂志说:“不信,你们看,这不是能吃的石头吗?”我走上前一看,上面果真有一篇标题为《能吃的石头》的文章。我扫了一眼内容,原来文章介绍的是盐。于是,我笑着说:“老师真傻,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呢?”同学们听了我的话,…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余爱好,我的课余爱好就是收集石头。自从学了《中国石》那一课以后,我也想收集石头,便和几个小伙伴商量,一起捡石头,并且我们相约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小比赛。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要去捡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旁有一个沙子堆,我想:这里面说不定藏着许多美丽的小石头呢!于是我就走过去,用手拨开沙子,细细地寻找着自己喜爱的石头。找着找着,突然眼前一亮,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跃入我的眼帘,我欣喜地捡起来,用衣角轻轻地擦着,生怕一不小心把它表面划出痕迹。这是一块心…  相似文献   

3.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我们注意了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例如, 在上《你怎么知道》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并把学生分 成十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实验,用耳听一听,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样的蔬菜;用嘴亲自尝一尝水果是什么样的味道;亲自 用手摸一摸物体的软硬,粗细和光滑的程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掌 握知识,以培养其学习自然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玩石头》一课时,课前我 们发动学生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都感到很好玩,但不知学习什么东 西,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先观察石头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石头是圆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玩石头》一课要求:1.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石头互相刻划等方法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硬度、质感等方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2.通过让学生用石头拼摆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教学生《认识岩石》的时候,大多数人没按要求带石头来,当时心里很生气,课上得有些糟,几次都想发一通火。心想,这些孩子也太不听话了,几个石头都带不来。 课后,冷静下来一想,觉得真正的问题出在我身上。虽然只是几块石头,其实准备起来还真有些困难。通过同学生交谈,我了解到,他们生活的周围,只能见到卵石,许多学生学习了《认识岩石  相似文献   

7.
《关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中的第二课,是继《骨骼》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关节及其保健的课。针对当前我们偏远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这一课我是这样教的。 一、动作引入,激发兴趣 首先上课时在我板书出《关节》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说出你身上有哪些关节?”学生很为难。紧接着我笑着说:“说不出名称来,活动活动给老师看一看就行了。”这时,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屈臂、伸臂  相似文献   

8.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和做实验,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我想,学生一定会学得更好。于是,我对《找石头》这一课作了如下设计和实施。第一部分:“众里挑一”找石头师: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这节课呀,咱们来做一个找石头的游戏好吗?生:好。师:每个同学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石头,待会儿,我要把大家的石头放在一起,看你能不能迅速地把自己的石头找回来。生:(学生很快完成任务)(评析: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好自己手中的石头,对石头在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感知。)第二部分:“探囊取物”摸石头师:请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一块石头放到每组的布袋里来…  相似文献   

10.
应用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二是要在讨论中善于引导和点拨。如教学《称象》这一课,当用投影片演示完曹冲称象的过程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教师的点拨下,有的同学说,可用战马代替石头,还有的说用人代替石头。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五册《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正好安排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我校又是一所农村集镇学校,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准备几种果实,并提示:“你认为是果实的,上课时都可带来。”课一开始,我请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拿出来,放在实验桌上。“现在,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带来的是不是都是果实?”我说。于是,我进行了巡视,发现学生带来的大多是水果类,如苹果、梨、桔子、蜜桔、柿子、香蕉、桃子等。也有一些学生带来花生、大枣、核桃、辣椒、黄瓜、苦瓜等。科代表举…  相似文献   

12.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一课中,说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课堂中做气体、固体传声实验效果良好,但在做液体传声时,学生分组在有水的缸里,把两块石头相碰,耳朵贴在水缸边听到了石头振动的声音。由于这种实验局限大,距离短,学生还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相信这一结论,我设计了两种做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一是选择一个晴朗的早晨,让学生到指定地点(离学校约500米)听上课的电铃声;二是选择一个有大雾的早晨,  相似文献   

14.
新编《自然》教材第一册《植物的果实》一课,正好安排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搜集各种果实。并提醒注意:“你认为是果实的,上课时你把它带来。”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并重复我的要求:“我说过,你认为是果实的,你把它带来。”“现在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带来的是不是都是果实?”这时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带来的大多是水果类,如:梨、苹果、桔子、柿子、香蕉等。少数同学带来花生、栗子、枣、核桃、葵花籽等。这时,有个同学举手发言,说: “有的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胡萝卜不是果实。”“胡萝卜是果实。”——带胡萝卜的同学不举手就  相似文献   

15.
彭洪锐 《广东教育》2007,(12):55-56
一、探究主题的引入课伊始,我左手拿石头,右手拿鸡蛋,并做好准备拿鸡蛋碰石头的动作,问:"会怎样?"学生说:"当然鸡蛋破呀!"于是我边拿着鸡蛋去碰石头边说:"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学生会意地笑了。根据这实验我先复习"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鸡蛋和石头受到的  相似文献   

16.
周二第六节是八年级2班的思想品德课,上课一开始,我先跟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我提示说:"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一部分内容?"本来学生们会顺理成章地说"《珍惜学习的机会》",然后我和学生再复习具体的知识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知道!"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学生中传出,随着声音的方向我转头一看,是一贯上课不守纪律的李兴。他正微笑地看着我,并没有感到自己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也许这是他一贯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不知不觉,一学期又将结束了,在指导学生进行期末综合复习时,我问学生:"这学期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课?"我原想他们一定会说出许多课文名称来,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班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威尼斯的小艇》!"我不甘心地追问:"大家再想想,还有哪一课?"  相似文献   

18.
自从学习新课标以后,即使是上老教材也常常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月球》是第十册《常识》(指浙江省地方教材)教材中的一课,在课前学生搜集到大量关于月球资料的基础上,我再进一步挖掘:“关于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其间交流时,一生说:“我想在很多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描述】记得有一次思品课,那节学习的是《我是环保小卫士》一课。我首先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大连海韵广场的美丽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生机。接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知道了大自然和人类息息相关,人人都要保护环境,争做环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听一位教师执教《纸船和风筝》(人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一文,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我的反思。在课的开始,教师给学生范读课文,并问学生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都分别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小松鼠和小熊之间之间的情谊,它们是一对真正的好朋友。老师随即给予了表扬,夸奖学生说得很好。接着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像电视主持人一样标准。”老师听到后,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老师谢谢你!”也许受到第二位同学的启发,第三位同学更起劲了:“老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