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该实验装置复杂、耗时过长、污染环境。为适应课堂实验演示,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省时、环保、简单。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反应,是讨论硝酸性质的重要特征反应之一。该反应实验中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无色)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以致该实验按常规方法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演示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虽已有许多同行设计了不少改进方  相似文献   

2.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是我国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演示试验。该实验中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教师们进行了许多改进,但存在着装置复杂、耗时过长、污染较大等不足。为做好课堂实验演示,需要设计一种省时、环保的简单装置。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讨论硝酸性质的重要特征反应之一。该实验反应实验中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无色)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
1设计思路人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主要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其中重点之一。教材中把高低不同的蜡烛用铁丝固定放在大烧杯中,如果集气瓶倾倒气体的角度不对,或倒入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当,都会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目前针对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众多教师从实验的一体化、微量型、组合型等不同的角度设计和改进了此实验。  相似文献   

4.
胡云 《考试周刊》2013,(50):147+120-147,120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5.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对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演示实验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虽然教材中介绍可用分液漏斗控制水的流速,进而控制反应速率,但生成乙炔的速度还是太快,造成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总是手忙脚乱,往往不能边讲边做性质实验。二是教材中没有对杂质气体进行处理的装置,硫化氢、磷化氢不仅可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且污染环境。三是在实验中若不能及时进行下一个实验,生成的乙炔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从而造成药品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用三层滤纸折成漏斗状,底部剪一小孔,把它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润湿,下面放一盛砂用的瓦片,承受分离出来的“铁水”。把铝热剂倒入纸漏斗里,上面堆放一层新的引火剂,不需要镁条,在半分钟左右,反应就迅速发生,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铁呈液态从纸漏斗底部的小孔流出,滴到盛砂的瓦片上。  相似文献   

7.
文而 《科学启蒙》2015,(Z1):58-59
星期六,小豆丁和表姐在家看电影,主角被坏人陷害,正被困在熊熊燃烧的森林里。小豆丁叹息道:“老天爷又不下雨,要是有办法让燃烧的大火自动熄灭该多好呀!”“我有让小火自动熄灭的招儿,但大火嘛……已经超出了本小姐的研究范围了。”表姐说。“哦,你有自动灭火的招儿?”小豆丁瞪大眼睛怀疑地问。“不对不对,是有灭小火的招儿。”表姐纠正道,“你表姐我从不吹牛!”“姐,让小火自动熄灭也很了不起嘛。”小豆丁来了兴趣,“快点给我讲解一下,好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火焰分层的原因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1)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巩固药品取用、仪器连接、气密性检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10.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一节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气体制备实验,是对前面学过的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巩固和加深,又是后面学习其他气体如氢气实验室制法的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初中学生初学物质性质的典范,因此这块知识是每年中考的常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过程是学生最直接最客观最形象地接触并研究二氧化碳的过  相似文献   

11.
许多改进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一般都采用将"倾倒的空间"与"燃烧蜡烛的空间"之间用某物质隔开,再顺利完成二氧化碳"倾倒"的思路设计。为使该演示实验更易掌控、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和实验效果,采用新的思路,设计了两种新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1课前准备 用NaHCO3和H2SO4(稀)作反应物制备CO2气体,选取一较软的塑料饮料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CO2气体,盖紧瓶盖,向上放置备用,并请同学准备一只同样的空塑料瓶.  相似文献   

13.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存在的问题浙教版8年级科学下册P7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因为集气瓶的形状,它的容积很难均分成5等份,影响测量结果;2红磷点燃后,要立即塞紧瓶塞,装置的气密性很难保证;3要使测量结果更接近1/5,实验前玻璃导管内要先充满水很难;4因为要充分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实验时间长;5红磷  相似文献   

14.
1研究背景 现行义务教育9年级化学教科书中设计的实验大都具有操作简单、耗时较少、趣味性强的特点,这些实验使学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有些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现象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出现书中所说的实验现象;有些实验虽然可行,但是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时间长、效果不理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9年级...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参考文献介绍的"通入法"和"隔离法"改进装置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装置作了进一步的优化改进.所得新装置具有构思巧妙、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等特点.探究还发现,若用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实验,则实验现象更加直观生动,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71页的一个演示实验。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学认为,本演示实验装置(见图1)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一种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另外,此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章第4节实验4-8: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说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快。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初中化学的必考内容,追踪2007年各省市的中考发现,尽管考查形式变化多端,但考点基本不变,为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重要考点总结如下,并选择典型试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1 原理 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空气压强时出现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体的下滴、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①被检查的装置营造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内有一部分气体。如:将导管插入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等。②通过一定方式(改变温度、体积)使装置内气体压强发生变化。如:手捂试管、向装置内加水等。③气体压强的改变能通过一定的现象(气泡、水柱等)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化学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首要步骤,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气密性检查原理相似,但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装置的不同,带来了检查方法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