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本色见佳,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何逊的诗歌大多给人留下"贫寒气"的印象,但贯冲其中的"健"气颇值得探索和挖掘,"健"之诗风,使何逊的诗歌在绮艳轻靡的齐梁诗风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采。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何逊诗歌的咏志抒怀作品、拟古类作品和写景状物作品对何逊诗风的这一特色进行进一步的疏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武自强 《现代语文》2009,(10):55-56
明末清初,词曾经一度处于中国古代词学发展的低谷时期,正值此际,陈子龙应时而出,重振词风,为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他论词宗南唐北宋,主张“复古”,词风以婉约为宗,不仅注重独至之情,而且还特别强调自然和高雅特色,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幽兰草题词》、《三子诗余序》、《王介人诗余序》等文章中。  相似文献   

3.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阆苑里的一朵奇葩,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熠熠生辉,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心灵,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古诗词,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教学,让语文课堂诗风意蕴,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西昆体后期领袖晏殊因为不满于前期西昆体诗人的过于雕琢堆砌、浓艳脂腻,所以通过努力追求清境,推崇气象,导致自己的诗歌取得了清新雅丽的不俗成就,受到后人称赞.  相似文献   

6.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7.
文士的生存状态是决定其创作心态的关键。罗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末世,力图通过科举寻求一条“生路”,但蹭蹬三十多年,“凡十上不中第”。困厄中的挣扎与不泯的“英雄”理想,使得他大量创作讽刺诗,形成尖锐峭直的风格,在诗界“大分裂”的局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成为“晚唐中之铮铮者”。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灵动洒脱的诗学追求,影响着整个明代诗风。1995——2005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9.
方文是清初杰出的遗民诗人。易代之际,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当然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然仅就这一方面思考是不够的,在我们进一步探寻这一变化的契机时,发现方文的宣城之游是其诗风变化的直接诱因。同时在探讨这一直接诱因的基础上,对嵞山体与宣城体的关系也作了一点阐述,说明嵞山体反过来又对宣城体的形成产生启发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很多人都仅从艺术论艺术,用苛刻的眼光把曹操当成纯文学家来评价其诗歌,殊不知曹操平生志在政治与军事,文学乃是他的"第三产业"。为此,他的诗歌风格必然趋向于务实.政治性、应用性强,但正因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襟怀、气概,所吐之音处处显现一股王者之气。本文试求从曹操王者之气高度向其诗歌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扫描。  相似文献   

11.
王绩以其疏野质朴,清新自然的诗风卓立于初唐诗坛。历经隋唐两朝的王绩,诗文创作不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以及其表现手法,在当时都自成格局,独树一帜。王绩在创作上对唐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情景进一步的交融、对诗歌律化的推动及语言的口语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语出元末赵防的《商山书院学田记》。 宋元以后,徽州成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因有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除设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设立了大量的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各族还设有族学,免费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教育。重视教育,蔚然成风。“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学有所师”。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句话正是当时徽州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语出元末赵防的《商山书院学田记》。 宋元以后,徽州成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因有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除设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设立了大量的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各族还设有族学,免费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教育。重视教育,蔚然成风。“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学有所师”。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句话正是当时徽州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朗读教学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事实上,自古语文教学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苏东坡曾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传统语文教学必须继承的精华。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它要眼到、耳到、心到,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气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元气为世界的本原,将理纳入气中,认为理为气之理,没有超越于气之外的理。在理气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出于气,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不能言性,气质之性之外无本然之性;性出于气,有善有恶,人性可通过教化和习行而为善。  相似文献   

16.
王延相是明代中期气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元气为世界的本原,将理纳入气中,认为理为气之理,没有超越于气之外的理.在理气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出于气,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不能言性,气质之性之外无本然之性;性出于气,有善有恶,人性可通过教化和习行而为善.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的诗歌往往迂回曲折地抒写他那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虽并非无迹可寻,但写来模糊隐约,琵琶犹抱,欲说还休,由此造成朦胧迷离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8.
美术作品既是静止的,又是自然界运动美的体现,蕴涵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物质运动说原理。美术教学以辩证的动静说为指导,注重动静的有机搭配,师生的适时互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较好地完成了“美”与“术”两个层面上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此书是司马迁"仗气"之作.作者忧思悲愤郁积于内,愀怆之气舒泄于外,一种深蓄的奇伟磊落之气穿透痛苦人生,不仅显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而且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这"气",富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一是与"神"相通,反映了作者因负重而忍辱、因正气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状态;再是作为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了作者勇猛果决、犷放雄健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三是与"想象力"合辙,通古达今,慷慨任气,长歌骋情,跌宕不群,极具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0.
所谓授之以“气”,是用“气”吸引住学生,也就是将大学物理知识立体化.具体来讲,就是多思维、全方位、保底开花地向学生传授大学物理知识.将文科思维融合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之中;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讲述大学物理理论;重视物理理论的现代应用,在物理理论和现代高新技术之间架设桥梁,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整体规律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