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廊产业通过创意生产和销售等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空间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利用历年的全国画廊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地理分析方法对画廊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国画廊核密度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大城市集聚效应;(2)画廊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先增后减;(3)画廊热点格局具有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为热点区域;(4)画廊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等级城市间分布差异显著;(5)画廊的空间分布受到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整个夏天,新闻发布工作面对的形势严峻。郭美美、“卢美美”事件所引发的红十字会信用危机,故宫的“十重门”,体育总局因短道速滑队斗殴引发的危机,康菲公司漏油引发的对中石油及海洋总局的质疑,铁道部凶“7·23”撞车事件而引发的危机,随后发言人王勇平的去职……这都引起了媒体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发言人的空前关注和议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的全球性分布,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笼统地说,大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区分,而完全按照空间(即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则更是学术界所惯常采用的方法。这种“空间分类法”,系指把民族文化及其组合按区域、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从而归纳出地球上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区域”(culture area)或“文化区”或“文化地理区”的概念便由此而来。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文化区划分理论进行探讨并作简明扼要的阐释,兼对《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以下简称《文化论》)一书中的若干不妥之处进行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4.
对长期旅游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把握旅游城市演化发展规律.使用YFCC100M地理标记照片数据集,提出分区与自适应优化的DBSCAN空间聚类方法,并分别从点与网络视角对北京市旅游热点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市城市环路是旅游流聚集程度的重要分界线,奥运会的举办对城市旅游带动明显,奥运村、亚运村与三...  相似文献   

5.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城市分工各不相同,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形成新的区域发展组织形式。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间交通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功能多中心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功能多中心特征,判断区域功能多中心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内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城市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并未实现规划的"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格局。为实现成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皖江城市带在未来发展中还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间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美国中心是美国在全球分布最广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平台“美国空间”(American Spaces)项目的一部分。本文选取北京美国中心(Beijing American Center)作为个案研究,通过空间和叙事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美国如何实现国家形象的“出场”和“在场”。空间维度具体包括可抵达性、准入机制和场景设置三个方面,叙事维度则从叙事主题、叙事者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其整体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模增长次序及协调性研究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至关重要。基于城市空间不透水地表数据,对1990—2018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和协调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规模增长次序基本符合顺序增长模式,优先增长的是特(超)大城市,其次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化呈现为收敛式增长。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中心城市用地增长与人口、经济协调性较好,城市空间发展质量总体水平较高。未来城市发展政策制定应顺应城市规模增长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协调;针对城市用地协调程度和类型,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开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三角作为国家推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单元,更肩负着“探索发展新路径、以区域发展带动全国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内生驱动力提升、区域空间协同和治理体系建设4方面重点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路径:(1)协同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2)依托科创走廊推动创新型区域建设;(3)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以培育区域参与国际竞合的增长极;(4)深化区域治理体系改革,破解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政策和制度瓶颈,并最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旅游空间结构是重要的旅游地理研究话题,但在省域尺度上的研究探索仍有待丰富。以2014年和2019年海南省18个县市的旅游截面数据为基础,借助引力模型测算18个县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其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等,分析海南省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海南省18个县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在不断增加,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和分层;总体来看,海南省大部分县市接近中心度下降,部分县市中间中心度上升;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明显由松散转为紧密。由此对海南岛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1)整合资源配置,优化区域旅游网络结构;(2)完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通达度水平;(3)充分发挥核心区辐射效应,加强区域间协作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规划响应路径是提升非遗保护、管理与开发水平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前提。以绵阳市为样本,运用GIS工具探究其非遗空间格局特征,进而立足规划视角提出具体发展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非遗类型结构完善、数量不均衡,整体格局为“四核一带”的“C”形空间分布结构,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基于此,试图在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将绵阳市非遗资源保护发展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衔接,通过顶层设计与横向传导互促共进的方式完善绵阳市非遗保护发展规划体系。具体可通过构建连线成片空间结构、合理配置设施用地、显化高密度区功能价值,优化其非遗发展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流动人口区位商和人口多中心模型对山西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山西省流动人口规模发展迅速,地级以上城市在吸纳流动人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城市逐步成为影响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新驱动力;来源于本县(市、区)的流动人口逐步由空间集聚向空间均衡方向发展,来源于本省其它县(市、区)和省外的流动人口,呈现向人口规模大、城市等级高的地区集聚的特征;流动人口集聚与区位条件、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密切相关,与城镇化水平并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中药业)发布的2002~2007年年报中的有关数据,对江中药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从学历、职务分布方面进行分析,从客观数据和事实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改进措施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传统人居空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视角,阐述了对区域历史遗产网络的理论思考和文化内涵.认为区域历史遗产网络是对区域文化空间连续性的特征表述,是区域历史文化物质空间的结构联合体.城市作为建构区域文化空间体系最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载体,在区域历史遗产网络的构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历史的历时性和遗产的共识性,探讨了...  相似文献   

14.
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同时也存在可防性和可预测性。通过搜集整理两个典型的生产经营单位在时间纵深上,和横向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以小时、天、每周分布和月度分布等情况,通过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计分析,从数据中找出时间轴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措施,完善安全管理理论体系上的时间模块。  相似文献   

15.
探讨历史街区中人群活动偏好的主体差异及影响因素对营造全龄友好的历史街区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结合调研数据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对比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归纳各自的活动偏好,借助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其受建成环境影响的因素。发现历史街区中人群活动偏好存在主体差异,青少年活动偏好受到餐饮设施密度、适宜步行宽度、购物设施密度和历史资源分布的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群活动偏好受到功能设施密度、公共交通便捷度和适宜步行宽度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全龄友好的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空间重构其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以长三角城市群42城市为研究样本,从2000-2015年分3个阶段选取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体系申请和公布的专利合作数为创新合作的替代参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维度,结合空间分析,观察长三角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特征、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以上海为主要节点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开始萌芽;(2)2005-2010年,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迅速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核心+多节点"的协作网络和空间组织特征初步显现;(3)2010-2015年,长三角"核心和多节点"的网络组织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出现沿交通轴形成创新走廊等新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王雷  张晨 《中国名城》2021,(6):71-79
以江苏省31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平台,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以苏州、扬州两市最为集中;江苏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型风景区与城区逐步呈现协调共生的融合趋势,城景融合区域作为二者联动的过渡空间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磨山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究其所处区域的城景融合发展特征,以生态资源和服务设施优势为依托,提出村落空间资源活化利用和村落空间肌理优化的具体策略,形成城市功能空间与景区生态空间的区域优势集合,促进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扬 《文化学刊》2009,(5):152-157
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公共空间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近代东北区域社会公共空间发生极大的变化,但无论在偏僻的乡村,抑或繁华的城市,东北寺庙都是普通大众最重要且平等使用的公共空间。近代东北寺庙这种传统公共空间成为东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空间、日常生活娱乐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展现了东北区域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状况和近代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在居住空间类型方面以商品房街区和城中村街区为主,老旧街区占比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且三类街区的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不同社会群体及三类街区之间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圈层+斑块”的社会空间结构。为缓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出现的社会空间维度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可负担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