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平台资源设备不足、教学知识覆盖面窄、产教融合不足和投资效能低下等问题,该文采用柔性模块化的方式,通过设备、单元、系统逐层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集成MES、SCADA、仿真和管控等工业软件模块,搭建基于柔性模块化的智能制造工业级开放式实训平台。该平台结合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知识和课程,建立了多层次的柔性定制开放式实训体系,兼顾实验/实训和科研。同时,该平台以实际工业场景需求为例设计实训项目,能够根据不同人才需求层次自主柔性定制智能制造实训模块和项目,平台延伸和覆盖了智能制造教学知识点范围,进一步挖掘了资源设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61-163
在模块化柔性制造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模块化柔性制造综合实训教学管理系统。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实时监控等3个模块,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实训平台操作的需求,实现了平台设备数据实时采集功能。测试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谢丹  朱红  侯高雁 《科教导刊》2021,(2):36-37,42
本文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增材制造技术专业方向,论述增材制造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构建思路,以数字化设计模块及综合模块为例,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究.形成了以突出核心技能、适应多元化学习、满足技能竞赛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就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绿色制造是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材料制备与性能实践平台无法与实际材料制造过程有效结合,实践课程无法满足学生都能进行亲身实践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依托材料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创建了一系列先进的、贴近工业现场的典型材料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了典型材料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学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满足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本课程模块化教学小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最新的同类教材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针对课程模块化教学和模块下实验教学的优化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模块构建及选择、模块适切性、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建构。结果表明,模块化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但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模块和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实验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群架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材料、先进制造方法、机械制造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课程定位为机械设计与制造类、机电设备类及其他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以机器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內容分为工程材料、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三个模块.对三个课程內模块单元分别设置代号、教学时间和授课方式,各模块单元可以自由组合,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对技术基础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大类招生,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专业方向区分、模块化课程支撑、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统筹,兼顾共性和个性化培养,更好的对接产业和学生发展;分析装备制造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和要求、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及发展需求,按照“平台+模块+拓展”的模式,构建体现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受高职电子精密模具制造专业群项目的引领,对不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轴四翼’’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阐述了通过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学习网站、考核方案等方面构建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旨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群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学科定势,打造基于"语言+"理念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语言技能+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建立包括英语+商务、英语+教育、英语+翻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制定标准、模块描述规范、模块教学要求;同时提出建立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并加强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款小型化短程零中频FMCW测距雷达系统模块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分为收发信机部分、天线部分以及数据采集3部分。收发信机部分主要分为锯齿波发生器模块、压控振荡器与功分器模块、混频器模块以及低噪声放大器模块,模块化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用途。针对本雷达的工作频段、发射带宽等参数的匹配问题,让学生设计配套天线。利用声卡实现基带信号接入,运用Labview软件实现信号采集与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机械类专业为例,笔者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借助搬迁县域谋求发展的方法是,围绕县域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对接地方产业,重构“平台+模块+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利用“县校合作”机遇,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和机制,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在“县校合作”平台下,构建了“四化”(校内教学实践化、校外实践教学化、实践内容项目化、实践过程标准化)导向的“全程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面向专业定制的模块化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在基础知识模块以外,增加了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的扩展知识模块。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总体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体现信息及经管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需要,提出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机电一体化工业系统和管控一体化制造过程为核心,体现学校信息及经管办学特色,具有多阶段、模块化、创新型、开放式特点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训练实践平台,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实践平台训练项目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经过几年的实际运行,大大提高了我校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实用技术 实行模块化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每大模块包含四个子模块。依据教学大纲,对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深化设计中构件数量大、重复性工作量大、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研究了面向制造与装配的预制混凝土(PC)构件模块库的设计与生产应用。以竖向PC构件为例,引入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理念,将PC构件模块化。结合参数化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提出了面向制造与装配的PC构件模块库设计方法。根据模块库的系统架构与数据流动,给出了基于模块库的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流程。最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提升深化设计效率约67%,可实现快速建模。  相似文献   

17.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02-105
将混沌保密通信理论用于实验教学,设计了一种模块化多混沌保密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混沌驱动系统模块、混沌响应系统模块、加密模块和解密模块。以Lorenz混沌系统为例,根据驱动-响应同步理论构造出Lorenz混沌驱动系统模块及其对应的混沌响应系统模块,然后构造加密模块和电路模块。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系统电路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整个系统电路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103-106
分析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有方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平台的研制。该实验平台包括以Altera公司的FPGA为核心的基础底板和与各个课程设计内容相关的外部扩展电路模块,各个模块之间采用标准的SCSI扩展接口连接,同时利用接口电路实现了实验平台与现有的基础电路实验箱的结合。该方式既降低了实验平台的开发成本,又能更多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更多的课程设计题目。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机电类专业对实验设备一机多用、机电结合和对职校教师培训的要求,设计与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综合测控实验平台。该平台集机械设计技术、气动技术、机电传动技术、检测技术、微机控制技术于一体。该平台单个模块既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单元,模块间联合又可进行综合性测控实验。详细介绍了平台的组成、功能、应用实例和特点。该实验平台可重组性强,功能全面,交互性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智能制造学科交叉实验平台。该平台以微涡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为载体,能够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智能管理、物流服务等产品全生命运行和监控过程,包括智能设备层、智能采集与控制层、智能执行层、智能决策层的四层级架构体系。基于平台设计了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开发了专业导论课程实验、模块化专题实验、系统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该平台是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新工科建设实践与探索的重要举措,为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