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公共数字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治理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对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在梳理文化治理能力评价和公共数字文化评价研究现状、阐释公共数字文化治理及治理能力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的评价目的 、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2.
金莹  刘艳灵 《图书馆》2021,(2):15-21,28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完善协同治理规则,以平等协商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实现“群众点单”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下,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成为促进公共文化数据开放共享、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现实问题,亟须探索其基础理论形式与治理框架。[研究设计/方法]运用主题分析法,探寻数据协同治理的概念核心要素,结合公共文化数据特征,形成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内涵;运用模型构建法,依据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各层次的目标与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整体理论框架。[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是多元文化数据主体以数据为驱动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数据治理、协同完成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交互性、工具性。构建了多层次、全过程、多要素的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创新/价值]关于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可深化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其运行机理,为探索中国特色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机构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建设与完善。文章通过梳理资金捐赠、资源内容贡献、参与公共数字文化事务管理、实施建议反馈和评价监督等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治理的模式,并对高校学生访谈以收集原始访谈资料从而进行质性研究,分析发现其参与治理存在着知晓情况偏差、参与环境对参与治理支持较弱、感知情况较差、个人条件的限制等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出创新宣传方式,有效深入推广,开拓参与渠道,改善参与环境,优化参与流程,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鼓励个性化与多样化参与,培育参与治理的人才队伍等策略,为促使和保障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治理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共数字文化治理是促进公共数字文化事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分析公共数字文化治理政策能够完善政策设计、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治理。文章构建“政策工具-参与主体”二维分析框架,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治理政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治理仍然存在政策缺乏规范性和政策合力、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主体参与失衡问题。为改善上述问题理应推进立法工作,凝聚政策合力;结合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特点,优化政策工具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相似文献   

6.
王锰  陈雅 《图书馆》2018,(12):67-73
"治理"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新思路。文章梳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治理主题的文献,总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文章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治理"融合,在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实现多主体协调、促进社会驱动与公众驱动共同发展、理顺服务的多元驱动模式与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应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拓展和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利益相关方为主线,归纳整合出全球国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转型的特点,即对接数字转型整体趋势以再造国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面向日趋广泛的受众多元拓展服务内容,以数字工具驱动服务形式创新和开放合作以建立服务主体多层次协同机制.由此提出我国国家档案馆应从把握档案事业发展机遇明确数字转型本土化内涵,融合中国特色深化服务内容体系建构,应用数字技术拓展服务空间和遵循社会化趋势建立服务主体的协同机制等层面入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转型.  相似文献   

9.
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既能拓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益于政府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采用概念分析法,通过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全过程中需求者便捷及时获得所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程度,本质上体现着需求者对服务供给常量与需求变量间适配程度的评价。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析验证了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5维度及其20个三级指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测度、政策制定等治理场景,也能应用在发展概念框架和操作性变量等基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46-152
[目的/意义]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特点,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建议。[方法/过程]从整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从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工具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内容存在多样化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责任主体不甚明晰,缺乏顶层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客体不全面,评价客体的研究成果未整合,缺乏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比较研究,以及轻效能评价。从评价机制、评价视角、评价框架设计及以效能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锰  陈雅  郑建明 《图书馆》2018,(5):37-43
文章从数字文化、公共服务、治理、文化服务治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治理方面剖析基本概念,从理论渊源、核心思想、适用性方面探析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治理的借鉴作用。文章认为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是信息主体,在服务中着眼于信息主体—信息—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重点探析这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可提升公共数字文化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运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以CSSCI收录的1998—2019年间国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在时间、科研机构、载文期刊、关键词等层面的文献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此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现代化、文化治理与社会治理、公共数字文化与数字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法律与文化法治等方面,而未来的研究将聚焦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智慧化、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文结合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情况。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梳理,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对策:一是构筑多元主体共生治理制度框架;二是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文化人才体系;三是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公益性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两个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比较分析,指出以跨系统合作、机构间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异构整合,是构建公共领域具有广泛意义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而与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的制度安排,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入文化治理的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有利于形成公共文化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提高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进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求错位,阻碍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有效参与.文章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探讨公共治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模型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学术界从公共数字文化整体视角探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少。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四大核心要素:基础因素、资源因素、服务因素和效能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评价指标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保障条件、资源建设、公众服务和服务效能,15个二级指标以及54个三级指标,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尹章池  王涵 《中国编辑》2022,(10):36-41
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型视角出发,提出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应转向多元协同文化治理,实现主体逻辑、实践逻辑和动力逻辑的转换。内生型数字农家书屋实践模式包括引导农民参与数字农家书屋内容资源供给模式,探索乡村特色文化动态出版模式,建立阅读推广的内生生态模式,创新专业知识服务供给模式,实施基于效能评价的激励模式。以此建设好线上线下协同、互联移动同步、多形态多功能并联互嵌、数字内容集成分发的数字农家书屋媒体生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论坛》2022,(8):163-163
主要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特色图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新文科与图情学科新发展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情报图书馆叙事学术评价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新型智库图书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图书馆专业化发展图书馆发展政策法律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图书馆社会合作图书馆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体时代,技术可供性赋能共享型媒介的发展,为社会危机治理提供可能性。在媒介深度融合和国家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共享型媒介的协同治理也成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文章在分析公共危机视域下共享型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媒介在社会危机治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从传播学、媒介学等融合性角度出发,对共享型媒介进行系统探索,旨在分析共享型媒介协同治理的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