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战线》2021,(21):60-72
<正>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于11月7日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含12件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  相似文献   

2.
3.
作为观察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专业生产趋势的风向标,四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展现出中国新闻界在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从形式创新到固本创新,从模态技术到平台技术,从偏重产品生产到兼重传播效果.主流媒体正在深化对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性的理解,朝向全媒体传播,这将成为主流媒体专业内容生产创新的下一个突...  相似文献   

4.
周怡帆 《传媒》2023,(18):20-22
融合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现象、新的新闻活动方式,也是未来新闻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通过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研究,分别从认知、策划和叙事角度切入,认为融合是基础、策划是前提、多维叙事是手段,最终用创新路径增强融合新闻叙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实现融合新闻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城市电视台的融媒体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通过互联网平台,媒体融合作品的传播可做到一日千里,但这样传播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提升城市电视台主旋律媒体融合作品的舆论引导力,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主旋律媒体融合作品舆论引导策略,认为要善于争夺关注和认同,巧妙设置议程,遵从情感律等,进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悦 《新闻战线》2020,(21):54-57
<正>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大量融合报道进入舆论主战场,不是单个爆款的昙花一现,亦非个别媒体的一枝独秀,而是大批媒体积极探索、锐意改革的成果。获奖作品全面体现了技术呈现为表、思想内核为骨的特征。拓展叙事方式,生产融合精品,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集体信念和一致追求。  相似文献   

7.
8.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立短视频新闻奖项,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节目制作、叙事风格、传播效果等四个方面分析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的特点,以期为短视频新闻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舒树满 《传媒》2023,(S1):87-89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闻奖以融合新闻报道以技术赋能,呈现家国时空叙事,聚焦共同富裕和疫情攻坚,展演了一幅全体人民齐心发展的历史图卷。本文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技术赋能、时空叙事以及新闻聚像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科学运用思维,融合新闻的报道逻辑是家国时空的叙事话语,而融合报道的新闻聚像功能则承载起个人、集体和民族的记忆建构。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1.
12.
内容与平台是当前决定融合新闻传播效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讨论媒介平台与内容的新时代涵义是融合媒介环境下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通过对2018~2022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的内容梳理与分析后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多渠道刊发、注重与用户的创意互动、走基层叙事内容、小视角大主题的切入方式等,逐渐成为融合新闻创新的标准模式,这对于思考新闻是什么、内容和技术如何齐步发展、自有平台的发展困境、县级融媒体如何突围等新闻业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詹恂  祝丹文 《新闻界》2022,(4):15-22+41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设并持续优化媒体融合奖,四年来194篇获奖作品展现出当前媒介融合最新成果。媒介融合为情感因素的释放提供了载体和场域,融合新闻注重新闻情感话语的建构。分析获奖作品发现,获奖作品从地质空间中运用“沉浸式”情感叙事、时空体空间中拓展“情感想象”以及文本空间中搭建“情感框架”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叙事。进一步归纳分析得出,获奖作品叙事情感因素的运用对于社会公众具有的情感动员效能,能够进一步驱动公众对社会发展进行建设性参与;能够引发共同情感,在塑造人类沟通的意义共享空间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对于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介入与更新,成为数字新闻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邓筱菊 《传媒》2022,(2):83-84
人物通讯强调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与报道凸显时代价值、彰显人物魅力,最终达到宣传效果。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受众新闻阅读渠道和兴趣日益多元化,如何更加立体地讲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是人物通讯采写的主要问题。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为寻找相关答案提供了重要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韩姝 《传媒》2020,(1):65-68
当下,短视频、移动直播、VR和H5等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融合新闻的形态也发生着新的变化。通过对第28届和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现今的融合新闻形态主要呈现为五类,即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闻、长图新闻、互动新闻和沉浸式新闻。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普及,未来融合新闻的内容主题会更多向社会民生类倾斜,融合新闻的主要形态会以短视频和H5新闻为主,融合新闻的创作主体会从中央级媒体渐渐向地方媒体下沉。  相似文献   

16.
17.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数字技术更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共存。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新闻行业的标杆,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正式将融媒体搬上时代舞台。通过对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赏析,本文着重解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媒体发展的时代特点,深入探索了未来融媒体发展必然趋势及其崛起带给新闻行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在报纸上有些新闻常常不尽人意,读者埋怨可读性差。具体表现在有的枯燥无味,不堪卒读;有的缺少新闻根据,不知道这篇报道为何成其新闻;有的缺少必要的新闻要紊,如时间、地点都没有;有的内容、语言欠准确;还有的缺少信息量或信息不完整,等等。那么,新闻作品一般应具备哪些品格,应该有那些构成要素呢?笔者最近翻阅了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部分的50篇获奖作品,觉得好新闻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好新闻最重要的要素是事实的表述一定要真实、准确、完整。凡新闻中涉及的事实,特别是人物的姓名、事件发生的地点、数字、细节等,都要核对清楚,做到准确无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眼下有些人认为,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讯工具也已“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再加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商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记者主要应靠电话采访,用电脑写作,再也没有必要用两条腿去跑新闻了。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些记者: 他们不愿深入沸腾的矿山工厂、宁静的田野农舍、火热的军营哨所,更不愿意跋涉风雪高原、戈壁荒漠、海岛渔村,靠在报社办公室和机关招待所里,用电话进行采访,或从简报与总结材料中找寻事例,摘录锦句,便毫不费劲地写出“本报讯”或“本台消息”来。 有的却热衷于周旋在宾馆、酒楼、舞厅、剧场,或泡在订货会、展销会、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在酒足饭饱和拿了礼品、红包之后,对从会上散发的宣传材料,稍加修改,便写出为企业扬名,推销产品的“材料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