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城区是城市文化遗产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近年来,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采用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方式推进实施历史城区遗产空间保护与活化日益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从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价值识别和历史城区更新需求评估两个维度,建立了历史城区"特征识别—分级分类"的有机更新框架,借助城镇历史景观的研究方法,梳理历史城区核心物质空间载...  相似文献   

2.
杨璇 《中国名城》2022,(7):73-81
当前许多历史城区已在历史和时代更新的大潮中受到破坏,未获得法定保护地位,无法满足城乡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当此类历史城区迎来城市更新与旧改机遇时,主导规划往往在全面拆旧建立新商住组团和全面恢复历史盛景的文旅街区两种模式间游移。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源”地段城市复兴规划研究为案例,试图提出历史城区阶梯式分级倡导规划的第三种保护更新模式。该方法来源于对城市发展历史真实演进图景的研究和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厘清城市空间历史价值要素、明确倡议保护对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梯度释放开发压力,在改善市政民生的同时重塑有根基、可溯源、能持续、容发展的城市魅力形象。整合从政府、市场到原住民和专家团体的各方力量,实现非法定历史城区的复兴,避免历史城区的假古城化,变真实历史图景为发展共同框架愿景。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价值研究,既要考虑城市空间价值创造的发展动力,又要思考城市的总体艺术模式和价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资本"的创造亦是一种城市艺术设计的升华。中外城市空间价值创新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能够被认同为"城市文化资本"要素的历史遗存与设计,必然是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性价值的人类共同记忆文化,必然能够充分表现"城市文化资本"的意义和城市的总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价值研究,既要考虑城市空间价值创造的发展动力,又要思考城市的总体艺术模式和价值意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资本"的创造亦是一种城市艺术设计的升华。中外城市空间价值创新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能够被认同为"城市文化资本"要素的历史遗存与设计,必然是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性价值的人类共同记忆文化,必然能够充分表现"城市文化资本"的意义和城市的总体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一批青史留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而在此之外,依然存在不少“有历史无文物、有格局无内容”的历史城区,它们正面临更新过程中的发展瓶颈。以此类“非典型历史城区”的代表河南省长垣市古蒲城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老城特色价值的基础上,示范性地总结出格局及关联性保护对于此类历史城区的重要意义,并以格局还原为主要目标,探索了空间梳理、风貌改善、精明发展等层面的更新策略,定制了可持续更新框架,彰显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单位大院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自成体系的内部空间,也承载着单位职工的情感记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类街区面临功能转变、管理缺位、物质性衰败等突出问题。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下,应当关注其遗产属性,挖掘保护大院独特的历史和风貌;应当立足城市需求,开放优化大院存量设施,修补城市功能;应当引导社区治理主体从单位转向社会和市场,保障大院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历史性城市景观将城市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把动态发展的城市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作为遗产保护的范畴,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烟台是明清时期的海防军事重镇,又是清末开埠的通商口岸,形成了军镇防卫和商埠港口格局互相镶嵌、中国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互相交织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烟台的历史性城市景观,应在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动态保护城市发展各时期留存的景观,整体保护城市空间格局和总体风貌,关联保护自然环境和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以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得城市空间拓展需要对自然山地环境改造,使之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引发相关的生态效应。认知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关系对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研究分析重庆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式的基础上,总结拓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并通过对城市空间重心点、空间拓展占用景观用地规模,以及中心城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测评,量化阐释了中心城区空间拓展过程中的生态效应,最后提出基于全局的区域拓展格局是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郊区化背景下,以上海为例,利用网络开放数据与统计年鉴数据探究工业、居住、商业三类城市功能空间的郊区化轨迹.研究发现,上海经历了工业郊区化引领、城市蔓延的郊区化、多中心发展的成熟郊区化3个阶段.郊区化模式的渐进发展带来了城市功能空间复杂性演化,郊区由单一产业导向的生产空间向工业、居住、商业多要素互动的综合城区转型,进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扩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控制区街道空间品质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街道空间与现代生活不匹配的现象愈加凸显,往往出现功能混乱、空间割裂、风貌杂糅等一系列问题。以黟县碧阳大道为例,提出建设控制区街道的“共生”规划理念,以时间为脉络,从功能需求、空间肌理、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生活设施5个方面进行了“共生”策略的研究,以期推动黟县新一轮转型升级,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伊宁市是2012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伊宁市具有历史变迁过程复杂、历史资料稀缺、研究基础薄弱、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多样等特征。以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能够体现历史文化价值、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城市建设和发展演变过程的文化遗产,确定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各个层面的保护对象,并针对其自身价值特色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城市废墟既是城市过往发出的遥远呼唤,承载民族伤痛、灿烂文明的文化象征,也是面向现实和未来,散发独特美学意义、怀旧情绪的公共空间.而现实情况中,历史废墟陷入了情感脱离、价值输出有限的困境,现代废墟遗址、空间仍在拆与建中徘徊.废墟需要现代科技、当代媒介、政策规划、多元化功能利用等保护手段的综合作用,才有机会呈现其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自发性空间,既可以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又可以展现街区肌理的特点。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总结归纳等方法,对昙华林的自发性空间进行定点式调查、统计、拍照并总结分类,分析自发性空间的类型、种类、功能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得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中根据原住民生活行为需求而生成的自发性空间形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保存本地区原住民生活风貌,以及街道空间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早期地铁建设对历史城区传统风貌破坏的问题较为常见,地铁建设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地铁站内部文化展示如地铁广告、公共艺术等领域已有较多研究,但站域层面地铁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相关研究仍然缺乏.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基于GIS平台将历史城区范围内地铁站与历史文化资源关系进行叠加分析,结合站点与历史资...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色彩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保护城市建成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以及协调城市传统风貌区与周边建成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视知觉理论,结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要求,划定风貌区周边片区色彩景观研究范围.从色彩景观评价和认知维度,采用MATLAB平台自拟程序...  相似文献   

18.
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而近年来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景观趋同性问题,城市风貌规划开始逐渐兴起。在合理界定城市风貌的概念和要素的基础上,以广西柳州市融水县风貌规划为例,就城市风貌规划的方法进行探索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进行风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发展沿革与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与民生关系密切,空间复杂多样。针对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如何从谱系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结构性解读和系统性优化,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回顾东西方城市的发展演进及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城市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都市、山水、人文的三副骨架及对应的要素体系,总结多骨架体系的外在特性及内在关联,并提出多骨架体系的叠合解析方法,进而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多骨架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中的运用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滨水区的综合利用与再开发对建立滨水城市多元价值共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以及激发滨水空间活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梳理滨水区发展历程及趋势的基础上,从目标导向、遗产空间、更新要素、机制保障四重维度提出城市滨水区“滨水空间更新目标—建成遗产空间梳理—存量更新要素介入—空间更新机制保障”的更新框架,并以重庆市长嘉汇大景区弹子石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建立重庆滨水多元价值目标、延续南岸滨江历史空间格局、赋能南岸滨水空间要素、编制滨水地段实施手册来探讨城市滨水区存量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