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2013届应用泰语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其就业流向有4个特点:就业率高;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泰国升本;沿海省份和泰国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本文将以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2012和2013届应用泰语专业的毕业生(属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情况和就业流向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数字     
2479元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79元,就业率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在月收入方面,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比2009届增长了349元,其中本科毕业生增长了44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增长了252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4月2日《信息时报》披露了教育部统计数据: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离校前的总体就业率为58%。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科生为80%,专科生仅为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但有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在2003年4月1日广州举行的全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就业交流合作洽谈会上  相似文献   

4.
陈航 《精武》2013,(21):142-143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共同关注的问题,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较窄,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增大。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届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提高体育专业教育质量,同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当前大学生扩招政策的逐年实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1],比2013年增加了28万;2013年又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2011年和2010年,这一数字分别是660万人和630万人。和四年前相比,2014年高校就业增量人数就达到近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     
《校园足球》2014,(1):5-5
【正】12.9万名毕业生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与2005年同期基本持平。上海高校共有12.9万名毕业生,其中毕业研究生2.1万人,本科毕业生5.7万人,专科(高职)毕业生5.1万人。  相似文献   

7.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02届和2003届体育系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毕业生就 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美大学体育学 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浙江省四所高校体育系(科)的300名9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该届毕业生的分配意向以及产生的原因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以及2007届、2008届毕业生就业走向进行调查与研究。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别从政府、学校、体育系、毕业生本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7-2013届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比例较低,男女生就业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就业地点仍以大中城市为主,并且女生留在大中城市的比例较高;女生进入学校工作的比例最高,但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该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非体育专业工作,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比例最低,但女生从事体育专业工作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发展关乎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了推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调查了2007~2013届北方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状况,以及职业发展情况。结果显示,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比例较低;一次就业地点仍以大中城市为主;进入学校工作的比例最高;并且大多从事非体育专业工作。其中,35.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曾经发生过工作变动;工作变动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比例仍然较低;在薪金方面,半数以上的的毕业生工资有所提高;而福利待遇、职业规划与工作环境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设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学科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002届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过程进行研究,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断攀升,对毕业生的专项技术要求较高,比较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重视英语、计算机水平;探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生自身、学校、社会的薄弱环节,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04-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相关统计资料入手,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进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2010届和2011届本科毕业生论文的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届学生的论文成绩不错,良好占90%;各班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选题具有专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调查类和结合教育实习撰写的论文比往届有所增加,但也存在选题重复、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单一、优秀论文偏少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了解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压力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各因素得分均高于非毕业生,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毕业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专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守扶 《体育学刊》2001,8(6):110-111
通过访谈调查和查阅,对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982年以来,其中以1994~1999年为主,约11届毕业生近1000人的流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①生源比较集中在太原、晋中、运城和忻州四地;②毕业生回生源地的比例最大;③中专与中学教师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次之是地市一级干部;④应当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加大社会体育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比重,以此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甘肃省普通高校2008-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就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施毕业生质量的调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十届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初步找出我院在人材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教育改革的措施,达到进一步提高人材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近30年历届毕业生首次就业情况、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结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以体育教师居多;不同届毕业生对初次就业选择职业的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差异,绝大部分毕业生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浙江生源学生考研率较低;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有显著差异等。建议: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注重职前科研能力的培养;改革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全程指导就业,强化就业服务;发挥校友作用,为就业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20.
李绪生 《钓鱼》2005,(15):4-4
7月12—14日,光威公司招聘的2005届大学生报到工作已经结束。今年光威公司共招聘大学毕业生32人,顺利完成招聘计划。随着公司的飞速发展,经营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加上注重人才培养,光威集团的美好前景对各方面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为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