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认识领域的困惑不断地发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过程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行。由于现实中的一切令人困惑的现象,其缘由往往在悠长的历史之中,因而,要释解许多困惑,回顾和反思教育认识演化的历史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们认为,人类教育认识经过了"事实化-自觉化-专门化-专业化"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教育认识的产品有"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学"这样一些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中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中的培育研究是对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的典型教育经验进行发掘、建模、检验和推广的教师研究。它帮助教师使自己的经验由幼小到壮大,由零散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一般;它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解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本领,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更加幸福。由于它坚持“为了教师的幸福”的研究方向,有更大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因而较受广大教师欢迎。  相似文献   

3.
康永久 《教育学报》2005,1(5):27-31
人生活在印象、语言和知识之中,集体行动也这样建立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管理首先就是以某种知识为基础而推行的对知识的管理。对行动逻辑的思考促使我们在考察教育行动时采取一种认识论视野,这一视野就其内核而言就是一种新的知识观,以及依此对知识和实践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注制度和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摒弃知识分子所惯有的导师心态,走出理性自负和知识输入的泥沼,将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增长托付给一种超主体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中的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是通向科学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发展的每一次大的突破都与方法的革新有关。在教育研究中,方法论的知识成为获得研究成果的有效工具,现今的教育研究活动逐渐从相对简单、单一的操作发展到复杂的综合运用,有质量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注重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能力的教育研究者一定是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5.
教师研究是教师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自己工作的中小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探究活动.教师研究具有内在性、系统思考性、教育取向性等基本特征.教师研究不仅具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且对教育知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教育知识发展的教师研究主要有理论检验与完善式、问题解决式、教育创新式、经验培育式等四种.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概念上,教育研究和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就教育的科学研究而言,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并形成研究结果。我国教育研究与世界教育研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具有群众性参与、行政参与和以思辨为主等特点。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在中国加入世界的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遵从教育研究的通行规则和方法。提倡基于科学的教育研究,规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从而使教育的科学研究真正地科学化,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订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与创新是学科存在的命脉,对比三种教育技术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得知:\"过程与资源\"范式和\"媒体技术应用\"范式由于所关注侧重点不同,其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独特性与稳定性,因而无法生产出可以真正被检验的学科知识;而\"教育教学系统构造技术\"范式则围绕其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生活体验研究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生活体验具有当下性、完整性、独特性、超越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作为一种不同于教育经验的研究范式,教育生活体验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能使教育意义更加完整,它的非课题性和生存意识使它区别于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研究,它的研究旨趣渗入了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向的思想,对教育学理论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2000-2019年间34本教育学SSCI收录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特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基本形成了以定量研究为主、质性研究紧随其后、混合研究占有一席之地的格局;因研究议题和学术共同体偏好的差异,具体方法的应用在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呈现不同样态;"方法从之于问题"的实用主义导向不断驱动国外教育研究方法应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教育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即强调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自主性的教育研究,“中国人及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可能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所在。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文本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和过程性存在。提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命题,其宗旨和意义,一是追寻以“中国人”为基点的教育研究;二是为人类教育学界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当代中国教育知识界对人类教育学界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理论、基本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面对人类教育认识,我们的认识论追求应该是对以下问题的回答:其一,教育认识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否与教育活动相伴而生?其二,作为教育认识对象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其三,作为动词的教育认识意味着什么,它究竟在追求什么?其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认识的主体?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我们从考察世俗意义上的教育认识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获得了关于人类教育认识如下基本判断:“教育世界”是教育认识在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完全对象;在根源和整体的意义上,教育研究才是人类教育认识的基本存在方式。教育认识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创造性劳动,既然如此,教育认识者自然要拥有劳动的理性,要知道自己是为了求教育之知、为教育之用而在,知道自己必须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并知道自己应该通过教育认识获得教育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evaluative account of its authors’ involvement in three major national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Set in the context of three of the countries that make up the UK,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focused in particular on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Unusually, the analysis provided compares evidence collected from an insider perspective with data generated through independent evaluations. In so doing, it considers how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can contribute to system change by using research evidence to influence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system.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requires the coming together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a process of soci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within particular settings. This means that researchers have to overcome a number of barriers related to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ey therefore have to develop skills in creating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that span boundaries between actors who have different type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t is argued that researchers also need to mobilise support in dealing with the pressures that this involv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a strategic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think about how school systems can be helped to make better use of research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Moving into the knowledge society at a time when expectations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continue to rise creates an urgent need for bet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demand arises in part because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ers have not hitherto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either the crea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such knowledge. It is argued that success in meeting this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elude us as long as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R&D persist. Pattern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high technology firms are suggestive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cre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education and its more rapid dissemin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education service might flourish.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adical reconceptualization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ts dissemination in education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对比较教育学科体系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比较教育是民族国家教育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正在引起教师职业根本性的变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的隐性知识作为深埋于知识系统中的、实际的"引导者",更需要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与这种需要有着天然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增长不外乎以知识经验、知识批判、知识猜想、知识综合四种方式进行。其中知识综合在二十世纪后成为更为普遍的行为现实 ,它不仅是一种立场、一种意识 ,也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与引进、对相关问题的争鸣与辨析,以及对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运用与探索,国内教育叙事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内涵理解和视野上的局限、独特性尚需进一步确证、未能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等总体性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该研究领域不仅要深化发展已经厘清和形成的基本特质与规范,还应在着重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凸显自身的研究特色、更多关注本土创新问题等方面谋求突破。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整体学习状态下的建构,涉及到复杂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经验的获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情绪状态则强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记忆功效和创造性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增强学习材料的意义和情绪联结,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并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当遇到一些很难从学生的经验中找到相应的成分来建立意义或关联时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记忆术方式来增强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20.
    
Female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actice of female educatio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with female education. Of these concerns,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can be said to have achieved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China, new vitality has been breathed into the sphere of female educational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ither historical studies or reality, researchers have made profound discoveries about the femal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revealing 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their stori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they have faced. Moreover, researchers have reviewed not only the freedom and restrictions that education brings to women, but also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conventions, and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on female progress and living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 comprehensive literary review of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who have used narrative research in their studies of femal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