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学校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是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也为目前的学校现代化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变革,即学校文化的转型。这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现存学校文化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实现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教育创新思想建立在对现代化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超过一般性的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全面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其认识的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陶行知对儿童的创造性、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以及初等教育阶段良好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智慧与创造的精神源泉,缘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在特定的农业文明阶段能够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囿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某些局限性,中国近代科技在长时期内难以做出显著成就。因此,中国文化要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从纯哲学的角度考察自己的思维定势,并剔除原始的迷信因素和宗法影响,从神秘主义哲学走向完全科学化,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道德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受农村现代化的冲击,乡土文化迅速沉落,渐渐与传统"断裂"。乡土文化应在时代变迁的境遇中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在重构自身的同时,找回文化发展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苇岸和刘亮程的散文创作都着眼于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着眼于农业文明面向现代性时所发生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转化着的农业文明所养育的灵魂。其中刘亮程以民间改造过的老庄思想为主要源泉;苇岸则受西方20世纪哲学影响较大。同时,两者都具有诗性因素,但刘亮程注重表现人置身现实生活时的欲望与感受,苇岸则高度关注人类灵魂的纯洁,将现世生活欲望压抑到最低点。他们的创作延续了五四以来的乡土散文传统,并对当代散文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启蒙是在批判传统中追求人的解放,这也曾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没有从社会基础变革中全面展开,因而导致了"理性的缺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又使人面对着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荒芜。科学发展观在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的发展确立了切实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正处在转型中的东方文化实现双重超越-在继续完成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同时,还要举步向新的后现代文明迈进,这种超越,是东方文化对传统东方文明的解构和与新文明的同构过程,东方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改造与提升,在21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农村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以农村现代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以农村现代化支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而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双重转型”。没有农村现代化不仅不能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范式 ,而人类对于未来文明的走向则缺乏远见卓识。历史地看 ,农业革命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全新基础。工业革命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 8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环保领域 ,不断掀起绿色产品浪潮 ,形成了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生态革命必将创造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明范式。这一范式之于中国 ,关键就在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而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角度探讨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四个领域的问题,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种十分被动的历史境况中发轫的,是在一种双重困境的夹击下艰难前行的:一方面,西方的现代文化占着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农业文明形成的强大的皇权和顽固的农本思想根深蒂固。传统和现代的拉力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话语言说常常扭曲变形,处于尴尬的状态。全盘性反传统就是20世纪中国最尴尬的话语表达。这种尴尬的话语表达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尴尬行状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提出的新的命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它始终是伴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由原始状态经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而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五种全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制度和生态道德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从环境整治入手,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后期及近代社会早期,是英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的工业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乡绅阶层,在王权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在乡村中,他们所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大土地生产者,他们积极创新更具效率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秦东地区,由于黄渭洛河口交汇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传统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环境,形成了秦东特有的农业文化心态,表现为子民臣属的政治心态及依附性政治人格,安土重迁、保守务实的政治心理,对权力崇拜与惧怕并存的二元政治行为模式.政治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秦东地区公民农业文化心态及转化对于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代。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 ,西至潼关、华阴 ,东至荥阳、郑州 ,南至汝颍 ,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已有了先进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文化艺术 ,在经济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率先开始了由部落社会到原始国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中法两国分属于东西方大国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但在实现现代化道路方面却有许多相似性 :(一 )同属文明古国 ,均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两国人民都富有革命斗争精神 ,均以激进的革命方式为现代化扫清障碍 ,创造条件。 (三 )两国均是小农大国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特别漫长而又艰难曲折。两国现代化的关键均在于农业是否现代化。了解这些相似性 ,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版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新质,这些新质是出版近代化的内容,本文从机器文明的技术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的转型,新出版观念的介入,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近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中国出版近代化的指向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