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借鉴社会资本、社会学习、疏离感概念,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演化的机理,希望能为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的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是青年学生组织行为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将逐步被打破,大学生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非正式组织”,也会随之发展,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有着不同的类型、特点与成因,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应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方法及对策,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着自我认同度不高、话语自觉性较弱、话语权益认知度较低的现状,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是应有之举,有益于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可以从完善校园制度修订机制,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互补关系,加强高校虚拟网络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陈晶 《考试周刊》2013,(43):160-161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府中,有一批非正式组织群体迅速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壮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正式组织一样,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志愿者组织为例,分析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志愿者组织积极健康地发展,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社会众多非正式组织中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管理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相关要素、总结高校非正式组织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立意识大大增强,而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大学校园环境的封闭性及社会环境的矛盾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满足于班集体、团支部、学生会等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而去寻求满足自己兴趣、爱好、个性发挥、情感交流等多方需要的其他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寻求自我发展的多层次需要。本文运用非正式群体理论研究大学生社团,以探寻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满怀着激情与梦想走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的挑战,面对理想与现实带给他们的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对正式群体无法满足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表现自我的需求时,非正式小群体作为一种补充力量不可避免的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这些非正式小群体具有多种类型,他们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并在群体成员的行动中表现出各种特征。它们的存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它也存在着自己固有的不足之处。此项调查研究对学校管理者科学合理的认识大学生非正式小群体,并对之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复杂社会现象。本文试图从优化高校环境、提高管理质量出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非正式群体现象提出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校导师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和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籍自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团支部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日益削弱,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剧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整体工作有着双向作用,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更具直接影响,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和谐教育。文章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高校导师介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谐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教育的原则和措施,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类型,成因与功用等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探析,提出高校要把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列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要认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影响的客观必然性与主观决定性的辩证关系,非正式群体积极与消极两重性的可逆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教育意义上的主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正式群体外,往往还游离着诸多的非正式群体。拟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相应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及其管理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一直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在大谈人才战略的今天,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更是全民包括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发生了新变化,而集群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非正式组织理论运用于高校组织的管理实践,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特征和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控制其消极作用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连俊 《考试周刊》2011,(43):198-200
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并且对正式组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大学生中也存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或者叫非正式群体),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高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正式组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与利用。本文通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对高校非正式组织进行梳理,明确其内涵,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弄清楚其分类和作用,为正确引导高校非正式组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不可避免地、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尤其是在90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是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正确缓解90后大学生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工作站角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党员工作站继2003年出现之后,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时尚"介入感。而党员工作站因其"非正式基层党组织"的角色特征,能够弥补正式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不足,在新形势下扩大党的影响,维护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保证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很常见的群体,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寻求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创新对策,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启发性的建议,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