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2.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伴我度过休闲时光最多的,总是放在案头的那一摞《新闻爱好者》。1998年认识《新闻爱好者》至今,她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暇闲之余,我特别喜欢到“通讯员园地”中畅游,从中汲取新闻写作的营养。《巧找素材》、《琐言琐事好新闻》教我学会新闻写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等来由头好作文》、《巧选角度写好稿》、《打开思路的ABCDE》送给我开启新闻写作思路的金钥匙;看了《一篇通讯拟了80个标题》一文,让我懂得“标题新颖、文章升华”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多上稿、标题请制好”。几年来,经过这位不开口老师的指点,我的业…  相似文献   

4.
初学写稿     
1988年,我开始学写新闻,写的新闻甭说向外投了,自己看了也可笑,句子不顺,文不成章。一次我在通讯员培训班上得到几本《新闻爱好者》,就精心读,细心看。随后,我写了一篇《十矿举办消防培训班》,被平顶山矿工报和局广播站采用,《十矿原煤外运计量达部级标准》也被本单位广播站采用。一时,我成了人们讽刺的“红  相似文献   

5.
20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一个偶然机会,一篇稿子上了《河南日报》。县委通讯组的同志将我找去,鼓励我多写,并送给我两本稿纸和几期《河南日报通讯》(《新闻爱好者》前身)。这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新闻学习材料。在那“书荒”的年月,这本小册子,如一盏黑夜中的灯,引导我在写作的路上,一步步向前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河南日报通讯》改版为《新闻爱好者》公开发行时,全国出版的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已很多。可我对《新闻爱好者》的喜爱一往情深。1985年我当了  相似文献   

6.
在攀登新闻写作这座“泰山”的路上,是《新闻爱好者》携领、搀扶着我,学会了登山的步法,使我探访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境,见识了“日暮长河盘大漠”的壮观。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本企业的宣传科副科长。我能够交上这样的“好运”,既有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也有良师《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大潮的壮阔情景,建设大军的豪放热情激荡着我。1983年我开始学。爬格子”。由于缺乏新闻写作知识,“摸着石头过河”,一连碰了三年,在河南日报上只发了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8.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9.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看到一篇名为《2003年假新闻回放》的文章(见2004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文中不仅列举了2003年的重大假新闻,还分析了其影响。其中包括了“比尔.盖茨在洛杉矶被暗杀”,让央视名主持王小丫大叫“晦气”的假“车祸”,还有差点毁灭一个微波炉行业的假新闻《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2.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13.
起步     
高中没毕业我就喜欢上“爬格子”。1987年初,经我们上蔡县大路李乡通讯组组长熊建国介绍,我与《新闻爱好者》相识了,从她那众多的栏目中,我学到不少东西,不到半年投稿70多篇,在县广播站、《驻马店报》见稿6篇。1987年底,我应征入伍,在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中,我没有忘记《新闻爱好者》,战友董康、晓峰、贺宗庭、周广山,平时爱读爱写,一看到  相似文献   

14.
《新闻爱好者》对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真正的良师益友。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手,我就认真地学习它,阅读它。我最喜欢看的是“通讯员园地”、“文学欣赏”、“写作知识”、“飞花拾零”、“读者评刊”和“采写体会”等。这些文章生动而且短小精悍。我本是业余通讯员,过去光写本单位的消息,  相似文献   

15.
1.请您介绍一下《新闻爱好者》1986年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答:《新闻爱好者》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之前,即1985年就开始筹备了;李汉岑等同志具体操作了创刊工作。我虽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创刊随想”,但1985年底到编辑部工作时就只能编辑第四期的稿件了。到2005年底,正好是《新闻爱好者》创刊20周年。因此,我非常感谢龙源期刊网对我的采访;非常怀念草创时期的老同志、历任老主编,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诸多同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爱好者》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连续三届(每届四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6.
当我荣获宝鸡县广播站好新闻二等奖、好通讯二等奖和三等奖时首先想到的是《新闻知识》杂志的帮助. 1985年3月,当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知识》时,只是个对新闻一窍不通的爱好者,是贵刊《通讯员经验谈》栏目里年上稿一百多篇的经验之谈激起了我学写新闻稿的信心,以  相似文献   

17.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18.
做为通讯员,我是一名新兵。一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共撰写稿件100多篇,其中有86篇被省市九家新闻单位采用。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成功的秘诀主要是一个“勤”字。一、勤学。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报纸、杂志,从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研究各个时期的新闻导向。《新闻爱好者》是一本提高通讯员业务水平的专业性刊物,每期收到  相似文献   

19.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涉足甚浅的新闻爱好者。我从小就喜爱新闻,但由于那时农村条件所限,仅能听一点有线广播。后来,参加了工作,接触的新闻媒介逐渐多了起来,萌发了想写些新闻稿件的念头。可是,自己毕竟是个“门外汉”,挥笔爬格数十篇,收效甚微。1987年底,经矿宣传科推荐,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自那至今,篇篇必  相似文献   

20.
“下期《新闻爱好者》来了,你别忘了给我留一份。”一位基层信贷员再三央求我说。陕县农行今年才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仅仅半年多时间,许多人就与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都被大家争抢一空,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抢手货。在《新闻爱好者》的帮助下,全行的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