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王     
孩子王侯天祥【太原】记得在1983年我刚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人民出版社时,出版社还给编辑发记者证。我拿着记者证回老家探亲,起初,把家乡人“吓”了一跳:“呀!咱村出了大记者啦!”待我慢慢给他们讲了我在出版社是编辑少年儿童图书时,他们才松了绷紧...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3.
军训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军人,体验军人的酸甜苦辣,我为有一段这样的生活经历而骄傲。 教官来了,黑黑的、壮壮的,半新不旧的大盖帽,半新不旧的军装,半新不旧的解放鞋。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形象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立正──都站好了,不准讲话!” 他挺着身板,板着脸,操着一口让人感到很地道的军人口音。“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不准”,差点没把我们都吓趴下。 首次见面他只不过让我们见识了“人不可貌相”。可六天的短暂与漫长,他却让我们懂得普通与不普通并不能一锤定音。 “你们的立正姿势啊!我真不敢恭维,没挺胸的…  相似文献   

4.
赵燕群 《图书馆论坛》2006,26(1):233-234
一直到现在,我无法说服自己,你已经远离我们,踏上通往天堂之路,因为你走得太突然。11月3日晚,焕文馆长电话告诉我,你2日动了手术,是恶性脑瘤,我“呀”的一声,心里一惊,心跳加速。电话里我们立即决定,第二天到医院探望你。不到10分钟,电话又响,焕文馆长急促催我:“快下来!去医院!梁美灵“走”了!”当我们几个人赶到医院,病房空余病床,我问护士,她轻轻地说你19:40“走”了。  相似文献   

5.
“异性的吧?” 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母亲的危言,戴晓蕊置之一笑。她打发母亲睡去,然后坐下来边看电视边等张骥回来。  相似文献   

6.
1997年3月31日,穆青、冯健到豫南采访20多天折回许昌、扶沟,我们就到扶沟迎接。他们从扶沟到开封,回到郑州,又于4月3日赶到卫辉市唐庄乡,见到老朋友郑永和、杨贵,一起参观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的桃花源。这一次我们亲自体验到了穆青采访和指挥的激情,见识到常说的“激情社长”的“一景”。那天下午风很大。飞沙走石,气温骤然下降,车一出新乡市往北,进入卫辉的牧野之原,即武王伐纣的古战场,七拐八拐,风沙弥漫中我们的车掉队了,司机迷了路,只剩下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凛冽寒风。同车的冯健、赵德润和我只好踅进比干庙拜谒了比干。回到卫…  相似文献   

7.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8.
青蛙搬家记     
报道组成立的第三天,龚政委就过来看望我们。“嗯,环境还不错嘛!有什么困难没有?”“没啥困难,就是被它们搅得心烦。”河南籍战士小张用手一指窗外,快言快语地说。政委顺着小张手指的方向朝外观望了一阵,自言自语地说:“除了一个小池塘,再没有什么啦……”这时,一阵雨后清新湿润的风,裹挟着青蛙的大合唱飘了进来。龚政委恍然大悟,“是青蛙呀!这么大的声音别说学习,就连休息也困难呵!”政委走出房子来到塘边,扫了一眼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水塘,露出一筹莫展的样子,“这还真成问题啦……小伙子们,你们头脑最好使,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9.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韶山宾馆住下,就问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里?”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  相似文献   

10.
按摩麻辣烫     
“异性的吧?”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 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  相似文献   

11.
函授之页     
七月,内地已是花的海洋,绿的世界了,而我所在边防哨所的积雪才刚刚开始融化。“邮车来啦!邮车来啦!”顿时,寂静的哨所沸腾了起来,邮车被战友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通信员小李大喊道:“许参谋,有你的好多信噢!”这时,我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53-53
夫是个飞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于是我们俩少聚少离多,明天,他又得去东京,不过这回我们俩不用再尝分离之苦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因为他参加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积累的里程又可以为我换取一张免费客票了。  相似文献   

13.
校园大梦录     
1 高中同学,一GG,半夜突然坐起来,大叫一声:“看我一枪打死你!”然后躺下继续睡觉。 2 一个是听女同学说的——寝室里一个女孩子半夜突然说出:“两块面包,两个帅哥,面包变质了,帅哥不见了……” 3 “大不了老子上山打游击去!”这是我们隔壁宿舍一个很勤奋的同学半夜突然吼出来的,吓了他们一大跳,第二天全班男生和  相似文献   

14.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的一天上午。上海电视台的编导宋继昌率领《那个年代——去大后方》专题系列片摄制组,到武汉图书馆找我。当我在看他递过来的名片时,他开门见山就说:“我们想请你谈谈,1938年武汉地区的人口疏散和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的内迁情况。”由于他们事先没有联系,我毫无准备。于是我婉言解释。请他们第二天上午再来。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读书时,有位社会学的老师曾征求我的意见,说暑假想带学生到上海去作“社会参观”,并说有的学生想参观中国的大学生宿舍,因为他们听说中国大学生的住宿生活是由学校组织管理的,觉得好奇。我说暑假里学生都放假了,看不到什么的。老师又说,有的学生想参观上海的居委会,因为日本没有这种基层行政组织,还有的学生提出来想参观中国的市政府,因为他们听说中国的市政府里是没有市民的,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斟酌了一下说,参观居委会的主意不错。参观市政府?这可不比看戏,恐怕是出钱也不行的。总算在这一点上,外国人不会比我们更有特权。可是,回…  相似文献   

17.
“老师”这个熟悉的词,经常出自我的口中,这还要从我5年的学习生活经历说起。妈妈为了让我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我一上学开始,她就为我挑学校。我去过科丰学校,也到过郑州纬五路一小。1997年,建业小哈佛学校创建了。醒目的“小哈佛”使我联想到美国有名的哈佛大学。“哈佛”这个具有无穷吸引力的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决定转入建业小哈佛双语学校来上学。谁知因为当时学校初建,仅二年级一个学年我就换了几位班主任。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体,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小的“事故”经常发生。同学们都想:“哪一天才会有一位正式…  相似文献   

18.
有人视“名”如“命”,只要有“名”就捞,也不管该不该得。做记者工作多年,至今还为报道中排名而苦恼。近日,我参加了一个“扫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几十个单位,一百多人。我把报道写了,社长审了,第二天报纸一出版问题就来了。一位管宣传的副部长找到我:“排掉啦,把 N 局排掉啦,他们不派人来参加会议啦!”部长还很神秘地转达了 N 局领导的牢骚,说什么:“开会有我们,扫‘黄’有我们,报纸上都把我们撇在  相似文献   

19.
姜辛文 《新闻实践》2001,(11):33-34
有点怀疑,现在的一些电视台是不是串通好了来“捉弄”观众:一部片子正看在兴头上,莫名其妙地给你打断、插播广告,还不约而同地打上似带有歉意的字幕——“请稍等片刻,我们马上回来!” “回什么来,我们不回来了!”不止一次听到几位朋友这种愤愤然的“抗议”笔者虽没他们火气那么大,但每每一见这种字幕,就要忍不住按遥控器,换个台看算了,惹不起,躲得起嘛! 不过有话还得要说,电视台播广告天经地义,人家也要吃饭、也要发展,再说现在不光电视台广告多得让人看了心烦,报纸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报纸连头版也几乎成了“广告版”,真叫夺人  相似文献   

20.
有一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劳模,并随省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南方去参观学习。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开始同行的劳模们总以为我是“带队干部”。因为他们不管男女衣着都是那么地朴素相象,独我一天一样地换;他们无论老少的脸上都是黄黄的本色,我却将自己的一张小脸抹得红红白白,跟广大劳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后来熟识了,不再受“排斥”,可他们仍坚持说我“不像”。我被说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不像?不像谁?”难道有人为劳模画了图影,像了才能当,不像就不能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