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备课既要理解编者意图,又要理解作者意图。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分三个阶段安排,分别侧重一般语文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编者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这方面,笔者不想多说。作者的意图呢?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收编的课文都是佳作,确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的范文,每篇的课前提示及课后的练习,  相似文献   

2.
自然教材中植物动物部分备课参考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赵锐要想把握好自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了解教材和理解编者的意图。现以现行自然教材中动、植物两部分中的主要课文为例,谈谈认识,供同行们备课时参考。植物部分三年级(一、二册)主要知识内容是被子植物...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以往的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者备课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对每一篇课文的解读,然后就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把课上得精彩。出发点和终极点大都在于课文的本身,很少从整体上考虑编者意图。实践表明,只有每教一课或是一个单元、一册教材,教师只有想到编者意图,才能站到编者的高度去俯瞰教材,继而选择符合编者意图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范守纲 《中文自修》2007,(11):56-56
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学习建议"一项。这是教材最重要的辅学文字。它引领学生熟读文本,把握学习重点,从"学习建议"中大致能看出编者编选课文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入选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当编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它们汇集成若干册作为教材时,就产生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作者意图与编者意图的关系。在教学时,是理解编者意图重要还是作者意图重要?抑或是同样重要?编者意图究竟与作者意图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学 ,备课是至为关键的一环。有了一个成功的备课 ,创新教学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不揣冒昧 ,想就语文创新教学备课要求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以为引玉之砖。一、熟读精思教材学期伊始 ,教师拿到教材 ,应首先通读教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理解编者意图。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价值。1 通读全册的语文 ,细读所有单元的课文通读全册的课文 ,是要求教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弄清全册教科书中究竟有哪些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如初中语文第一册 ,经过通读后 ,我们知道 ,它共有八个单元 ,三十一篇课文 ,作文训练六次 ;…  相似文献   

7.
对于三类课文中重点要教好的讲读课文,如何备课的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辑意图,是搞好备课的中心工作。如何钻研教材,就一篇课文来讲,要通过反复阅读,一步一步地有重点地钻研,大体上要经过五个步骤,做到一字一句不放松。在深入钻研、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还要着重思考几个问题,达到准确地理解编者意图,以便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五步”指钻研课文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接触一篇新课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自己的疑惑。接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使自己与作者感情一致,同课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然后再对照文题,边读边想,从而正确理解“题”与  相似文献   

8.
抓课后练习,理解编者意图。现行教材的阅读课文后边,一般都有课后练习。课文是“例子”,课后练习则是编者对如何运用这个“例子”进行教学的说明和具体要求,它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实际是一种学习提示。教师正确地运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自学,是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林海》(十二册14课)的课后练习1,先明确指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开展联想”。紧  相似文献   

9.
实践表明,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要备好课,教者必须多角度地钻研教材。居高临下:编者的角度课文是编者根据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精心选择的。站在编者的角度上钻研教材,了解编排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时要注意三点:①浏览初析抓三点,整体把握全册教材。开学初,教者要浏览全册教材,了解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了编解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的这一提法颇有新意,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视角,尤其值得教师关注。领会编者意图,从教材整体结构和前后联系上把握课文在教材乃至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核心,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现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备课,谈谈自己的浅见。《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因原作是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童话王子"的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人教社  相似文献   

11.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展现了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只有深入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进行备课,但是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围绕作品本身进行思考,很少考虑到编者的意图,这便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小说,它们都以单元形式进行组织,或结合文体进行编排,或围绕主题展开编排,都体现了编者不同的教学意图。因此教师要在展开预设时充分考虑不同的选文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小说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课文。《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1期发表的《〈生物入侵者〉备课手记》,作者是以思维训练为教学重点。我的做法略有不同。揣摩意图定位探究钻研教材,我有一个习惯,爱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我感到编者引入这篇文章,其价值指向绝不只是让学生体味结构的严谨、语言的形象、说明的生动。这样的功能许多传统的说明文都可以完成,甚至完成得更好。相反的应该看到,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引入新观点的不同凡响之作。说起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是荒漠化、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等。“生物…  相似文献   

14.
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关注单元编写意图,要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这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共识.因此,备课时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把握不仅体现了编者意图,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某一教学主题的系统知识.下面以"山水情思"专题为例,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聋校初中阅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全日制聋校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以单元为单位,单元中的课文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在整个初中阶段,讲读课文87篇,占总数的75%,阅读课文29篇,占总数的25%,它们的比例是3:1。显而易见,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讲读课文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备好课就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钻研教材应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第一条途径———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精心编写的。只有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了解编排的体系和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当注意:1.浏览初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2.深究细研,整体把握一节教材;3.要纵观全册,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以编者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丰富"不能漫无边际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文本多义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创意理解,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然而,对于一篇课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一个重点.试想,编者在选编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意图或侧重的方面,教师在课常教学中,必须把这一点凸现出来.比如教材选择鲁迅先生的<风筝>,很明显,编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课后习题"是指那些精读课文中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目,这只是因为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放在了课文之后而带来的习惯性称谓。有些教师就从字面上将其理解成是需要学生在课后来处理的问题,把课后习题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是重要的助学系统之一,也是体现编者意图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读,梳理习题的类型,将它们安排、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哪些需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哪些可以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落实,哪些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理解,哪些是学习课文之后才能够完成的等等,这样的安排才比较科学。  相似文献   

19.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实用阅读》里的一篇课文.教材编者希望这篇课文作为实用文而不是作为散文来教和学.实际上,只要对比一下余光中的原文和课文,就能发现编者的课程意图.原文很长,编入教材删掉了很多,删的内容主要是第一部分充满感性、灵性,充满抒情笔调的文字.这些文字有很丰富的语文信息,非常适宜作为教材课文来使用,可是教材编者忍痛割爱了,意图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把文本还原成一篇实用文来教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