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教会学生学语文武汉市六中胡明道社会选拔和录用人材的标准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应选者学过什么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学会了什么以及将来还能学什么。这个变化使“以本(课本)为本”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一场大挑战。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立足于“教”,课堂构架的中...  相似文献   

2.
“小大结合”,走出困境赤峰四中张海兰(一)“小”即“小语文”。主要指囿于课本并通过课堂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大”即“大语文”。也就是指课本语言运用环境。为什么要提到“必须小大结合”之说呢?这是积个人二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苦辣酸甜逼出来的。“小语文”强调...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字、词、句等方面的微观教学升华为对人类文化、科学文明及人格魅力的审美情感教育,把几册课本、四面课堂的“闭门讲经”式教学扩展到大社会、大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和社会生活节奏,全方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这个“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广阔性、语文课堂的社会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上。它要求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实行“大语文…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个中心”(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影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实际上从目前来说,作为勤于思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早已树立,那为什么还存有这种现象呢?不客气地说,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降低,只要熟悉了课本内容,一切都好办。但是,因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这样的课堂走出去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创新能力,甚至没有主见,他们又怎么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相似文献   

5.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方式,在课堂内创造一种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良好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加大语文教学的实践力度,使学生在课本中、在课堂内外吸取更多、更新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完善,从而达到愿学、善学、乐学的境界。抓好语文活动的“五个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趣与知的结合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为语文课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课堂只是小天地,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在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建立在大…  相似文献   

7.
大语文教学,是指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狭隘的做法,把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各种渠道都引进到语文的教学中来,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课内语文教学(一翼)与课外语文活动(另一翼)紧密结合,形成“双翼齐飞”的格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奉行“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语文陷入被动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技能训练这种僵化模式,主动精神被压抑,语文能力受阻碍。为了改变这种令人窒息的封闭状况,实践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我在执教的二年级(1)班进行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尝试。现将这次学习  相似文献   

9.
中专语文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激情昂扬,学生往往不为所动,甚至可能“不知所云”,课堂上看不见渴求知识的双眼,看不见跃跃欲试的双手,看不见彼此激烈的争辩,看不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案”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现。我们无形中将彼此陷于可悲的境地,这就是传统教案教学的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摒弃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被动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自能研究,不待老师讲”的最终目的。一、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过程。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能促进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领悟遣词用语的精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1.
王秋菊 《广西教育》2004,(9A):25-25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主要凭借。但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把课本当作惟一的知识源 ,繁琐的内容分析 ,毫无休止的题海战术 ,把原本充满情趣和灵性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 ,使原本美丽的阅读教学不再美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解开“小教材”的束缚 ,实践“以课本为基础 ,走出课本”的新理念 ?为此 ,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尝试。所谓“拓展阅读” ,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 ,教材的实际 ,社会的实际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 ,课内外有机整合的阅读教学策略。一、紧密型拓展阅读 ,在“热”中求拓展关注新闻 ,可以发现诸如…  相似文献   

13.
祝建华 《考试周刊》2008,(51):33-33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目前,广大语文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语文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文字背后蕴涵的信息,深入挖掘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有效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学生不断吸收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发展。一、扎根课堂,开发以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是学生增长语文知识的主要平台,又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阵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围绕文本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一个以课文为主体,包括语文知识、作业练习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语文教学网络,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训练系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和基础。1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与其他学科相比...  相似文献   

16.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即教学信息在教师——学生中单向传输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上的教学进度、问题安排,到课堂下的作业布置、成绩评价,都是教师在操纵着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累积和教学结果一致性的表现,忽视情感的作用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抹杀了学生作为“人”的特性的成长(如情感、个性、创造性),也使教师在追求课程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的同时丧失了独立性与创造性,以至思维趋于凝固、教学程序趋于程式化。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而语文教师则担负首要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广视听。教师授课时除了依照课本,还应有“其他”。这个“其他”是指教学中还应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以开拓教学视野,扩大思维空间。二、给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与其给学生以鱼,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时代活水。语文教学生活化还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主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堂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能力的机会。如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都是语文活动的好形式。此外,语文教学生活化还…  相似文献   

19.
庞妙娟 《广西教育》2013,(30):52-5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会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目标”的倾向,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问题“预设”,对学生的现状要心中有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遵循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是”“不是”“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设计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社会性、文化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既姓“语”,又姓“文”,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只靠课堂学习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张孝纯先生由此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应突破语文课本和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中去,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