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天被黑暗所笼罩的盲人渴望有三天的光明,而对于一个视力健全,每天都欣赏到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人,三天失去光明意味着什么呢?我不会为此悲伤,不会为生命旅程中有三天被黑暗所困而垂头丧气,我会用一个暂时的盲人的手去接触这个世界,用盲人的耳朵去谛听这个世界,用整个心灵去接触这个世界!因为,一个视力健全的人即使被蒙上眼睛也不会真正了解一个盲人的生活。 三天中的第一天,我起床后第一想做的就是听一听大街上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平时听起来是嘈杂的,但在失明后会感到它如此富有生气。接下来,我要在看不见母亲容貌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司机在十字路口等绿灯时,眼睛突然失明。一个小偷把他带回家,目的却是偷走他的汽车,但小偷也突然双目失明。那位失明的司机去医院找医生就诊,医生也突然失去了视力。失明这种流行病很快在这个城市蔓延开来。当局把盲人们送进疯人院隔离起来。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却装作失明,也被送进了医院。这个盲人世界无比黑暗混乱,陷入一片巨大的恐怖。后来在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无数种美丽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然景物的色彩。却不会去在意那些眼睛看不见的颜色。其实。我们的心情也有“颜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4年前,一阵阵清亮的啼哭声划破了淅淅沥沥的雨夜,一个弱小的女婴降生在牡丹江畔一个寂静的小山村。然而,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小生命还未来得及体会人世间的温暖,就被亲生父母无情地遗弃了。也许是苍天不忍心这个弱小的生命凋谢,一对好心的盲人夫妇收养了这个苦命的孩子。夫妇俩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却是清澈明亮的,尽管生活窘迫,但人却乐观豁达。由于夫妻俩无儿无女,他们把这个拣来的弱小生命当成自己的亲骨肉,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了一个吉祥动听的名字———丹凤。光阴荏苒,小丹凤渐渐长大了,小丹凤成了盲人夫妇的眼睛和拐杖。…  相似文献   

5.
教育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者,就能使其拥有广博的智慧.如同只给盲人装上义眼,却无法让盲人见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能够通过教育让盲人感知到世界的绚丽,“逃”出黑暗的禁锢.怎样的方法才算“适当”?当我们回归“教育”的本源,会发现教育的本义在于“引导”和“启发”,而教学中的“设问”便是最好的启发法,先激趣生疑,再引导学生求知求解,使其自主探究未知,于穷理熟思中,感知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都知道,幼儿由于年龄尚小,许多事情都无法理解,无法感知,那么,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呢?我认为幼儿更多的是通过图画来认识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的,因为图画可以把社会生活更鲜明、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幼儿不用听教师或者家长讲一些道理,就可以观察到真、善、美、假、恶、丑等等。幼儿美术这一学科课可以使幼儿更好地观察这个世界,可以促使幼儿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生活中,阴风冷雨会时而来袭,常常暗淡了我们天空的色彩。但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去改变那些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改变那些应该改变的,拿出意志去改变那些很难改变的,我们的天空就会五彩斑斓。然后我们可以微笑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于盲人并不陌生,但对于盲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却不甚了解。毕飞宇的《推拿》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我们透过它可以去了解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他们和健全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也有纠结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于盲人并不陌生,但对于盲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却不甚了解。毕飞宇的《推拿》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我们透过它可以去了解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他们和健全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也有纠结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夜晚,站在随处是绿树清水的三河大地上,遥望繁华的北京,大都市的喧嚣仿佛触手可及又远在天边,总之你的内心无法平静,我们也就理解了三河人选择教育赶超一流的心情。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工作,十年如一日地去较真———把那些写在文件上的东西一一转化为现实。坚持了十年的师资培训只是他们无数脚踏实地工作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亮点,从这个亮点,也许可以折射出他们三千多个日子中的艰辛和蕴藏其中的实干精神。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没有专业的敏感,实际上,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学,改变了校长就改变了学…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无数种美丽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然景物的色彩,却不会去在意那些眼睛看不见的颜色。其实,我们的心情也有“颜色”!  相似文献   

12.
《假使让我眼亮三天》这篇文章,刊载在《山东青年》上,作者是美国的海伦·凯勒。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气读完之后,细细咀嚼,不由得感叹起来。海伦·凯勒出生只有十九个月时,就因病双目失明。从此,她就一直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摸索着生活,长久的盲人生活使她倍感眼睛明亮的宝贵。她热爱我们这个美丽新鲜、充满生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你一定知道太行山区。我也去过那里。太行山是想象中的那么壮美, 黑,高,崎岖,显得贫穷,却是一副清高的气度。而真正可作为太行山灵魂底色的,在我看来,却不仅仅是这些山,不仅仅是那些战争中留下的窑洞指挥所、山崖火药厂,而是世代在这里艰难生活的太行山人,更是那队行走在太行山各处的盲人宣传队。我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他们,也正是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太行山的风度何在,逼我终于看到了生命的苍凉:我要感谢这些盲人哥哥! 他们的眼睛不发光,但是他们的心灵之光闪亮, 他们的歌声光彩照人,他们的弹唱闪烁着神性的光芒。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小的麦场到大的庙院,他们的歌喉自如、婉转。他们行动不便,相互搀扶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不懂爱情的时候却偏要执拗地去恋爱,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想要寻找恋爱的感觉:当我们真正懂得爱情的时候却发现她竟然就在对方那一抹眼神之中。古今中外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从各个角度阐释着对爱情的不同理解,而《对面凝望的眼睛》这篇散文却是选取了独特的视角——眼睛,并借助平白如话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动声色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一个盲人晚上要回家,好心的友人送给他一盏灯笼。盲人说,我反正看不见,要灯笼又有何用?友人说:“你点上灯笼可以照亮前程,这样别人看见了就不会撞你了。”于是,盲人听从了友人的劝告提上灯笼回家,但最后盲人还是被人撞了。盲人于是就质问那个撞他的人:你为什么撞我?你没看见我手上提的灯笼吗?那人回答道:“你手上虽然提着灯笼,但灯早已熄灭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喜欢拿别人的灯笼去照亮别人,但手上灯笼早已熄灭却全然不知。这与“盲人掌灯”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16.
战略管理与学校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中建 《上海教育》2006,(6A):57-57
联想人对战略的理解 联想集团前总裁柳传志先生在一次讲话中,对战略问题作了如下阐释:“我们常把制订战略比喻为找路。在前面,草地、泥潭和道路混成一片无法区分的时候.我们要反反复复细心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去踩、去试。当踩过三步、五步、十步、二十步,证实了脚下踩的确实是坚实的黄土路的时候,我们就毫不犹豫,撒腿便跑。这个去观察、去踩、去试的过程就是谨慎地制订战略的过程,而撒腿便跑则是坚决执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推拿》这部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毕飞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作者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界,进而细微彻底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本文以《推拿》中的一群坚强乐观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她们进行比较分析,让我们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盲女们的多彩生活。  相似文献   

18.
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女孩———周汝帆。别的孩子在开心地玩着,她却坐在位置上,眼睛看着窗外,好像一切和她无关。我们全班为一件事而开心,高兴,乐得开怀大笑时,她却从不肯露出她的笑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大家,好像我们这些人是怪物一样。对她,我觉得很奇怪。我曾试着去接近她,可每次我和她说话,她总是用简短的话回答完之后,就低下头去了。上课时,不管我用多么鼓励、期待的目光看她,她却总是不肯站起来。在班里,她就好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同学们也好像已习惯了。可我,总觉得她看起来是那么孤独,虽然她是…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个“多媒体”系统,通过五官感知世界;语言也是一个“多媒体”系统。语言的意义要在“多媒体”环境下才能真正体现。例如,我们知道,单靠字典是难以透彻解释语言的意义的,要真正理解语言的真谛,往往要在真实环境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全面地多维地去理解。传统的语言教学大多是以单媒体(单维)来传授,听力课练听,阅读课练看等等,“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著,尤其听不懂,讲不出,无法与外国人交流。”(李岚清,1996)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好书快读     
可以这么说,写出伟大的作品的那些作家,是有着更为丰盛的内心的人。因为灵魂的丰富,令他们可以更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且以敏锐和洞察,将之以自己的方式描述给世人。我们读着他们写的文字,进入他们描绘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内心,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自身。这些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作品,令人在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之前,就先从其中体验到世间的种种经历和情感,我们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完美,但足够多的足够好的文学,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想要向大家推荐的两本书,分别来自两个法国作家。他们一个有着世界上最深刻和丰富的灵魂,另一个则终生保持了孩童的天真和清澈。两者结合起来恰是一个完美的灵魂:对世事有着最为清醒的认识,但依然选择像孩童般相信和去爱。——嘉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