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女大学生去韩国旅游,在飞机场大厅掏钱时不小心把一枚一分硬币掉在地上,这位女大学生没有去捡,一位韩国的学生看见了,弯腰把币捡了起来,对这个中国女大学生说:“这上面有你的祖国,请不要让自己的祖国任人践踏。”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做一名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地强调了教育德为先,教书先育人。  相似文献   

2.
2分硬币     
四(3)班的教室里,同学们蜂拥而上从我手中接过找钱。“丁当”,一枚硬币不知从谁的 手中滚落了。我循声望去,只见一枚硬币滚在了桌椅下,瞧四周没有同学去捡,再看那失落 硬币的同学像没事一样,反身回了座。“现在硬币掉在地上是很少有人弯腰去捡的,难道 我 们的孩子也这样了吗?”我这么想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想命令那同学捡起 硬币 。但转念一想,即使捡起又怎样呢?也许今天在我的威严下他捡起了这枚硬币,但以 后他碰 上此类事还是会这样不屑一顾的,这是治标而不治本呀。的确,现在的孩子生活条 件好了, 不再为温饱…  相似文献   

3.
学习“摩擦力”这个概念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这一点,有些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应该还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系。比如,用5分的硬币去弹堆着的一叠2分硬币的最低层那枚,它就容易飞走。而同样去弹一叠5分硬币的最低层那枚就较难飞走。原因是5分硬币的底面积比2  相似文献   

4.
惜财之德     
《小学生》2006,(Z2)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相似文献   

5.
刘东伟 《小学生》2010,(4):39-39
有个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那天,数学老师笑着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你去帮我买包烟吧。”  相似文献   

6.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是一首陪伴着很多人成长起来的歌曲。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小朋友唱完这首歌后经常会问:“小朋友,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办啊?”“还给别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在回家的路上,奇奇看到地上有一个一毛钱的硬币,正当他要去捡的时候,妈妈却对他说:“不要捡,脏!”奇奇只能作罢。一毛两毛钱的确是个很小的数目,除了那些天真的孩子,成人大概都不屑于将它们从地上捡起来。所以孩子捡钱的举动非但得不到成人的赞许,反而会引来批评。当然,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不要捡,脏!”禁止的不仅仅是孩子去捡钱这一…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我们到商店购物时需要付出什么?当学生指出“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钱”后,教师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钱叫做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出现 1分的硬币,并闪烁。] 教师让学生说出“这是几分钱”。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1分钱上面有大写的“壹”、汉字“分”和小写的数字“1”,表示它是1分钱。 认识2分3分的人民币。(略)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出现5角的硬币和纸币,并闪烁。] 教师提出问题:这是多少钱?…  相似文献   

8.
硬币的故事     
细雨,轻盈地飘向大地。我和中队长雅美,同打一把雨伞,在操场上转着圈儿漫步赏雨。偶尔有雨珠飘洒在我的头上,当我摸出手绢准备擦脸时,一枚硬币掉在了又脏又湿的地上。我本想弯腰去把它拣起来,但定睛一看,是一枚小小的5分硬币,觉得俯下身去拣起来实在是费力不划算,何况它已泥水沾身,脏兮兮的。于是我拉着雅美的手迈开了步子。“你的硬币掉了。”雅美停住脚步说。“5分,连买块橡皮的钱都不够!”我漫不经心地说。雅美认真地看着我。“快走!”我再三催促着她。她没向前挪动半步:“李听同学,是你掉的5分硬币,你还是去把它拣起来吧!”我很固执,认…  相似文献   

9.
刘宗敏 《教育文汇》2014,(21):47-47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叫学生看书本的插图,认识纸币、硬币上的数字,使学生们能认识到钱币,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出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让学生在自己书本的插图中找出和屏幕上一样的1分、2分、5分的硬币,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并告诉学生“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硬币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分。  相似文献   

10.
活动一它们是几分钱目的:1.按数取出相应的“硬币”。2.练习“硬币”的换算。准备:1.“1分”、“2分”、“5分”硬币的拓片若干;摆硬币拓片的图板若干(如图一、图二)。2.事先认识过硬币。过程:1.将“2分”、“5分”换算为“1分”的练习。幼儿取一图板(如图一),首先辨认左格内的硬币拓片,说出它们的面值。然后取“1分”币拓片在右格内摆放,其面值总数要与  相似文献   

11.
案例: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曾经十分熟悉的儿歌,今天已不大能听到了。丢在地上的也不再是一分,而是一角,甚至一元。在我们班教室的地板上就经常能看到掉落的硬币,而学生们却视而不“捡”。我顺手捡起来,谁的?没有人“认帐”。现在的学生,家庭富裕了,不再把一角钱当钱了。  相似文献   

12.
文题背景:老师将一张纸条与两只烟盒搭成一座“平桥”,在“平桥”上堆放硬币,当堆上2枚5分,3枚2分,4枚1分硬币时,“平桥”垮了;老师再将一张纸条与两只烟盒搭成一座“拱桥”,也在“拱桥”上堆放同样多的硬币,“拱桥”却岿然不动。  相似文献   

13.
惜财之德     
胡强 《中学教育》2005,(6):61-61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相似文献   

14.
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大家并不知道这些工程师们是怎样塑造人的‘灵魂’,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培养它、发展它。”教师只要矗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产生了,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那天在办公室与几个同事“侃大山”,说到了《河南教育》“ 100个怎么办”中所提的学生集体染头发、染刘海怎么办的问题,同事们多是从如何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何面对学生的恶作剧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学生染头发、染刘海这类现象的。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强调老师应当冷静、泰然、从容,应当策略地保持自己的权威,应当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进行审美教育等,这些意见和想法我都同意。但是,在我看来,集体染头发、染刘海这些现象的出现,首先不是“恶作剧”和“突发事件”的问题,而是老师如何面对学生“成长的需求”这样的问题。   初二…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日在一所小学了解到:该校三名六年级女生在上学路上,发现马路上有一枚一角硬币,但没有一个人去捡,只低着头看看便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17.
“生态”原是生态学上的概念,把“生态”这一术语引人教育领域,是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原理去观照、思考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多少年来,人类无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其肆意掠夺,我们的教育也同样有着无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而对其盲目的开发,由此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教育应当和环境一样,要注意生态效应,顺应自然,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之路。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它在雕塑人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学习》2009,(5):44-44
和同学走在街上,发现地上不知谁掉了一毛钱硬币,同学把它捡起来,我笑他说:“丢不丢人,一毛钱你也捡。”同学回了一句:“这一毛钱要是买‘毒鼠强’,够毒翻你好几回的!”  相似文献   

19.
活动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活动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 :元、角、分 ,知道1角=10分 ,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的换算。2 知道爱护人民币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3 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一台 ,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硬币的胶片一张 ,大红花10朵。学生准备 :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师用投影仪出示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图 ,边指图边说 :“今天 ,老师要看看同学们 ,看谁上课时最爱动脑筋 ,最爱交…  相似文献   

20.
“导”和“势”结合是关键 河北煤建院化学教研室 钱瑾华 我认为,把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学生的独立自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对教师来说,要着眼于“导”,使学生求知的主动精神得到充分调动。“导”就是“因势利导”。所谓“势”,就是学生思维的“走势”。这不仅是指导学生课内自学的落脚点,而且也是课前备课的着眼点。教师要精心设计“导”的程序。它包括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看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